幽門螺旋桿菌與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通常是指上消化道的良性潰瘍性疾病,主要是在十二指腸第一部分(球部)和胃,儘管消化性潰瘍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瞭, 

 

但是現在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消化性潰瘍的病因有兩方面; 

一個是攻擊力,例如胃酸、胃酵素、某些藥物、感染、中毒等)的增強,這些因素無時無刻想盡辦法要使消化道壁發生破損, 

另一個是防禦力(如黏膜表層黏液、黏膜血流及再生能力等)的減弱,而這些防禦力無時無刻在想盡辦法保護消化道壁不要破損,有人說消化性潰瘍的致病機轉和「下雨時屋頂漏水」的例子相類似,必須要傾盆大雨再加上屋頂有破洞才會造成漏水的現象,造成潰瘍的因素有很多,如遺傳、抽菸、藥物等等,但是幽門螺旋桿菌就同時具有增強攻擊力與減低防禦力的作用。 

 

胃藥的種類繁多,若依功能來區分的話,約可分成以下三大類:

  • 胃酸分泌抑制劑 可抑制胃酸分泌量,適合消化潰瘍的使用,但須經醫師處方,不可自行至坊間藥房購買服用。
  • 胃黏膜保護劑 服用後會在胃壁上形成一層薄膜,可保護胃壁,減少胃壁受其它物質的刺激,這種胃藥較不會產生副作用,一般性的胃痛都可使用。
  • 制酸劑 可中和胃酸的酸鹼度,減緩胃部的不適。目前坊間藥局販售的胃藥,大都是這種制酸劑,也有少數是加了黏膜保護劑的複方成藥。

 醫界提醒,因為制酸劑胃藥不用醫師處方,可在坊間藥局自行購買服用,所以濫用的情況最為普遍。但制酸劑胃藥的劑型不同、成分不同,對身體的作用和副作用也都不相同,民眾在購買前,不妨先參考以下的訊息:

  1. 1.    制酸劑胃藥的劑型 分為胃乳、胃散、嚼片等三種型態,因劑型不同,吸收的速度也有不同;其中以胃乳的吸收速度最快,嚼片則最慢。
  2. 2.    制酸劑胃藥 成分是各種不同的金屬離子;其中含鋁離子的制酸劑,適合急性腸胃炎患者出現胃痛又拉肚子症狀時使用,但過量食用會造成便秘,甚至鋁會在骨頭中累積導致骨頭病變。
  3. 3.    含鈣離子的制酸劑 適合腎臟病、骨質疏鬆、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容易缺鈣的人服用。但這種制酸劑服用後,有時反而引起胃酸大量分泌,不可不慎!此外,這種制酸劑不可和牛奶一起服用,否則可能造成高血鈣症,引發肌肉麻痺、心律不整等危機。
  4. 4.    含鎂離子的制酸劑 適合因消化不良而腸胃不適時服用,但若過量使用會引起腹瀉,甚至造成高鎂血症,影響腎功能;尿毒症的人不可服用。
  5. 5.    含鈉離子的制酸劑 服用限制最多,目前醫院已很少使用,民眾最好不要任意自行服用這種胃藥,尤其是有高血壓、腎臟病、肝硬化、心臟病等疾病在身的人。

 醫界呼籲民眾,出現腸胃不適的現象時,若在自行服用胃藥1至2天後,症狀仍沒有緩解,就應該儘快就醫檢查、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桿菌  

 

永甲悠胃樂腸溶微粒膠囊 20 毫克(56283600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適應症: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逆流性食道炎、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合併抗生素治療與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相關的消化性潰瘍。  

用法用量 

胃潰瘍:建議劑量為Omeprazole 20mg,每天一次。症狀可迅速緩解,且大多數患者會在4週內痊癒。

十二指腸潰瘍:對患有活動性十二指腸潰瘍之病人建議劑量為Omeprazole 20mg每天一次

逆流性食道炎:建議劑量為Omeprazole 20mg,每天一次,症狀可迅速緩解,且大多數患者會在4週內痊癒。

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治療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之劑量需依個人來調整,且只要臨床上需要,就持續治療下去。建議劑量為每天Omeprazole 60mg

副作用      

頭痛,胃腸道的影響。

omprotedt   

  

Domperidone藥理作用  

1. 加速餐後的胃排空,因其可增進賁門括約肌的緊張力,並促進幽門括約肌於餐後的蠕動擴張程度。 

2. Domperidone為一多巴胺拮抗劑,可阻斷D1D2接受體,作用於周邊及後腦血障壁外之化學體接受體刺激區(CTZ),故具促進胃腸道平滑肌活動及止吐之作用。 

適應症    

無法口服情況下,用於噁心、嘔吐的症狀治療,糖尿病引起的胃腸蠕動異常。 

用法用量  

1.「成人」及「12歲以上體重大於35kg之青少年」:110-30mg每日最多2次。 

2.12歲以下兒童」及「12歲以上體重小於35kg之青少年」:110mg,每日最多3次。 

藥動力學  

空腹口服本藥品後,達到最高血中濃度的時間為3060分,飯後服用則會延長其時間。因本藥品代謝途徑主要為肝臟首渡代謝及腸壁代謝,所以口服劑型之生體可用率僅13%到17%。蛋白質結合率91%到93%,經由腎臟排泄只佔1.7%到2.4%,排除半衰期為79小時。 

副作用     

 本藥不良反應很少,偶有口乾、口渴、暫時性皮疹或搔癢、頭痛、腸胃不適、腹瀉、嗜睡等。罕見泌乳激素濃度升高、男性女乳症。 

 胃食道逆流  

 

過去一直認為「胃酸過多」是造成十二指腸潰瘍最重要的原因,一九一Schwarz曾說「只要沒有胃酸就不會發生潰瘍」,現在的想法已經有些改變。一九八三年澳洲年輕醫師馬歇爾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之後,陸續的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和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十二指腸潰瘍病人中90-100%伴隨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胃潰瘍病人中也有70-90%的人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桿菌  

 

綜合國內外長期追蹤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且合併消除幽門螺旋桿菌之後,可以讓潰瘍復發率降低,甚至『痊癒』,它可不是一個『夢』,因為目前已經知道它使十二指腸潰瘍的復發率降到20%以下,而且大部份都是0%,但此細菌未消除雖潰瘍治癒於十二指腸潰瘍一年的復發率約80%,二年的復發率約100%。胃潰瘍的情況也類似。所以一九九三年Tygatt甚至說「沒有幽門螺旋桿菌就不會發生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的桿菌,屬螺旋狀,大小約為二~四微米,在菌的一端有數根鞭毛,可讓菌體呈螺旋狀前進,幽門螺旋桿菌一般都聚集在胃壁之黏液層內且靠近胃黏膜層的部分,由於細菌會產生一些酵素,也會引發一些炎性反應破壞胃黏膜原有的保護機轉,再加上它會誘發胃酸分泌增加,因而產生發炎甚至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療法,依藥物的種類數目分為單劑、雙劑、三合一療法,甚至四合一療法,效果以三合一療法為佳,除菌率可達90-95%實際上細菌的根除並不難,這和病人是否能夠確實遵守醫囑服藥、藥物的副作用、病人以前服用抗生素的情形及細菌對藥物之抗藥性等有關。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與否關係到消化性潰瘍是否能夠徹底根治,因此在一個療程之後我們必須再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是不是真的根除了。但是因為沒有一個檢測的方法是絕對正確,所以我們常常需要進行胃鏡的取樣檢查,抽血檢查血中抗體以及碳13的尿素呼氣法等來做最後的判定。

 

 

幽門桿菌樂活於胃酸

平時,胃黏膜細胞上的氫離子幫浦會將酸排入胃中,降低胃中的pH值。由於多數病菌並不耐酸,所以胃酸也成了人體防止細菌從口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但這道防線遇到幽門桿菌的特殊生態,就難以發揮了。

有趣的是,幽門桿菌雖然居於胃部,卻不耐酸,最適合的酸鹼範圍為pH5-7.5,範圍很小。能夠生存在強酸中,是因為它能製造「尿素酶」,將人體內的尿素分解。尿素分解後會產生二氧化碳與氨;氨具有弱鹼性,使得細菌體周邊的環境不至於過酸,細菌也就得以存活。此外,幽門桿菌具有一種專門的「連接器」,能緊緊附著於胃黏膜細胞的連結體(receptor)上,所以它大部分時候只存於胃中。

帶菌者罹患胃癌機會大

P9138242s上消化道的毛病多非單一因素,但幽門桿菌與上消化道系統的重要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胃癌、胃淋巴瘤等等,都有強烈的關聯,受感染者幾乎都有慢性胃部發炎的現象。幽門桿菌附著在胃壁上,繁衍出菌落,菌落產生的化學物質,會引發免疫反應,使得細胞發炎。光以藥物治療潰瘍,而不處理細菌,每年復發率可高達70%若能治療又同時殺死細菌,復發率則降為6%-7%。雙管齊下,才能大幅降低復發。 

胃炎、潰瘍是否會進一步發展成癌症,還要看其他因素。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對細菌攻擊,局部不停地破壞、再生,長期反覆反應後,細胞一旦失調,可能會因此而不停生長,往不良發展走去。整體來說,帶菌者得到胃癌的機會,是未帶菌者的36倍。 

這些重要的上消化道疾病,常造成患者生活品質與工作生產力的降低,長遠來看會嚴重削弱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正因為影響甚大,一旦有上消化道症狀、消化不良等不適,就應考慮進行檢查。 

碳十三呼氣試驗準確快速又方便

檢查的方法相當多,如果有明顯胃部症狀,或擔心有胃癌、潰瘍,如有消化道出血、明顯體重減輕,最好透過胃鏡直接觀察,還可同時收集檢體,以便後續進行細菌培養、組織學檢查、快速尿素酶測定等,甚至是進一步的分子生物學分析。沒有明顯症狀,可透過非侵襲性的方式,如碳十三呼氣試驗或抽血進行血清學檢查,無法進行呼氣試驗者,則可進行糞便抗原檢查,其中又以碳十三呼氣試驗最為準確、方便。 

測試用的尿素含碳十三,本身並無味道。碳十三是存在於自然界的穩定同位素,無放射性,各種年齡層甚至孕婦、孩童,只要能正常吹氣,都可使用這個方法。因幽門桿菌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產生二氧化碳從肺部呼出,所以進行檢測時,受檢者會先喝進含有碳十三的尿素。若體內有幽門桿菌,此時的呼氣就會含有碳十三,即可確認細菌的存在。沒有感染的人並不會有尿素酶,所以喝進尿素後,並不會呼出碳十三。呼氣試驗結果準確度高達98%,比抽血檢查高很多,很適合治療後追蹤,確認除菌治療是否成功。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桿菌  

 

哪些人需要除菌治療?

台灣約50%的帶菌人口中,可能只有其中兩成,也就是總人口中的10-15%會演變出問題,如較輕微的胃部悶脹、噁心、打嗝等不舒服感、潰瘍造成劇烈的疼痛、甚至因反覆發炎造成的胃癌。 

其餘8成毫無症狀的帶菌者,則多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帶菌,才來到門診諮詢。醫師若認為有需要,就會建議做進一步的評估,即胃鏡檢查。合乎條件即可做除菌治療,以改善症狀。民眾若有以下情況,應優先接受除菌治療:

1.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

2.患有胃黏膜淋巴瘤

3.患有萎縮性胃炎

4.接受胃癌手術後,仍有幽門螺旋桿菌者

5.胃癌患者的一等親(父母、子女)

6.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

7.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患者(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8.患有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

此外,經過胃鏡檢查並未發現潰瘍的消化不良患者,也可自由選擇是否接受除菌。而尚未接受胃鏡檢查,但有消化不良症狀的民眾,可先進行吹氣檢測,檢測結果陽性就可進行除菌。 

單純因胃酸過多造成的潰瘍,可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將胃酸降低。若想要殺死細菌,首選即抗生素藥物,但抗生素在胃酸的環境下,通常功能不良;此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本身也有部分殺菌、抑制細菌生長的功效,所以目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加上抗生素,是細菌存在下的潰瘍標準治療法。配方依照抗生素的種類有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等,其中以三合一最為普遍。 

 

幽門桿菌沒了  胃食道逆流增加?

有人認為,治療幽門桿菌後,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其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多半是因為病患的間接行為造成。病患除菌前症狀多、胃口差也不敢吃多;治療後黏膜比較耐酸,許多人反而放膽大吃,一旦食量增加,胃酸也會隨之增加,甚至體重也上升,也因此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研究顯示,肥胖與胃食道逆流成正比相關,胃疾患者可別因為能重新開懷進食,而忘了節制。 

有異狀投藥 

若胃部含幽門桿菌,尿素檢驗試劑會呈陽性,在半小時內轉為粉紅色,若靜待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以上,試劑仍為黃色,則代表屬陰性,無感染胃幽門桿菌。確診染菌後,醫師會選擇健保給付的三合一療法,包含兩種抗生素與一種胃藥,服用約1~2,務必依醫囑服藥才能有效殺菌。 

【提醒你】按醫囑回診 

依投藥時間1~2周不等,宜回診檢查胃幽門桿菌有無清除乾淨,邱展賢醫師提到,投藥後就不需要再照胃鏡,直接採行健保給付的碳13尿素呼氣試驗,先喝下含碳13的試劑,待20分鐘後呼氣檢驗二氧化碳的比值,即可確定還有無帶菌。 

保良好衛生 

飲食習慣上,最好將自來水煮沸後再飲用,而生鮮食品、蔬果等也應洗淨後食用,另外,若家中有人感染胃幽門桿菌,且正處於投藥治療期,吃飯時最好使用公筷母匙,以免造成其他人感染。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桿菌  

【醫師說】 

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 

透過健保給付的胃鏡檢查確診幽門桿菌,可連帶觀察胃部有無潰瘍異狀;若直接選擇碳13尿素呼氣試驗,除非是胃出血、孕婦等不適合做胃鏡檢查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其餘人士需自費約1500元。

 

 

消化性潰瘍在以前是一種頑強、容易復發又無法根治的疾病,病人常常需要一輩子服用藥物,而且飲食、情緒或生活上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復發,而一再的復發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例如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阻塞等,需要緊急開刀治療甚至危及生命。藉著不斷的醫學研究,醫界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真相也不斷的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使一些治療方式逐漸的成熟,許多消化性潰瘍患者因此可以免受長期腹痛、出血、多次胃鏡檢查及開刀之苦。

較常見的腸胃疾病有胃發炎、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以及胃癌。

 胃病是很普遍的疾病,當胃腔的細胞或白血球有異於正常的狀況,胃壁組織發生變化,就可稱為胃炎。胃是一個皮囊,內部是黏膜腔,黏膜腔有「腺體」,作用在分泌胃酸與黏液。當胃腔發炎,黏膜腔的腺體萎縮,無法正常分泌時,這就是萎縮性胃炎

 事實上,胃黏膜腔腺體的萎縮程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所以,大部份的中年人都患有萎縮性胃炎。這有點像「老化」,如同我們的皮膚組織,也會隨年紀而改變、老化,是無法避免的。

 一般的萎縮性胃炎,是伴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必然的老化現象,它開始發生的年齡層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五十歲以後,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是種老化現象,我們之所以不常聽說上了年紀的人罹患萎縮性胃炎,是因為沒有去檢查。通常只要去檢查、診斷,就可以得知有沒有得萎縮性胃炎。

 除了老化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萎縮性胃炎,我們目前還不清楚。但可以確知的是,若感染「幽門桿菌」(一種寄生在胃腔表面的細菌),就會加速萎縮性胃炎的發生。幽門桿菌的產生,就像肝炎的病毒一樣,跟生活環境的衛生品質有關。在開發中國家,約有八○九○%的人,胃、腸內都有幽門桿菌。  

有位美國學者指出,中國人胃裡有幽門桿菌的比例特別高。可能是因為中國人吃飯時不用公筷母匙的關係,造成幾乎人人胃裡都有幽門桿菌。但這還未得到證實。

一半的中、老年人會得萎縮性胃炎

 在我所診斷的消化性疾病中,萎縮性胃炎是很普遍的,而且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人檢查後,發現罹患萎縮性胃炎,因為對它不了解而過於擔心,反而導致神經衰弱。

 至於萎縮性胃炎是否會導致胃癌?由於胃癌病人必然有萎縮性胃炎,所以有種說法指稱胃癌的成因與萎縮性胃炎有關。另外有一種理論是,幽門桿菌在胃腔造成了萎縮性胃炎之後,衍生出胃癌。不過,以上都只是假說,尚未經過證實。我們目前只能證實兩者有關聯,但無法確知胃癌真正的起因。

 台大在一九六六年左右,曾針對一萬多名公務員進行普查,其中患有消化性潰瘍的人佔一○%。如果我們以這個族群為代表的話,台灣可能有一○%的成人罹患消化性潰瘍;而其中十二指腸潰瘍的比例較胃潰瘍高,約為四比一,與日本正好相反,日本人罹患胃潰瘍的比例較高。兩者的症狀相似,飢餓時胃會發痛,進食後就暫時好轉。

 那麼,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之所以進食後就不痛,是因為食物把酸中和。當消化過後,可能又會開始發痛。若有這種症狀,應避免喝燉肉湯,因為肉湯含有氨基酸,會刺激胃腔的幽門前庭部,因而分泌出胃素這種荷爾蒙,胃素會促使胃腔分泌出更多的胃酸。所以,醫生通常建議病人多喝牛奶以中和酸液。

 在台灣,罹患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不論是年紀大小,也都可以檢查出腸內有幽門桿菌。過去,醫師治療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病患,總是在藥性消退後一段時間又舊病復發,很難斷根。

 隨著這些年的醫學進步,我們歸納出造成消化性潰瘍(胃與十二指腸的潰瘍)的幾點原因壓力、氣候變化、藥物(服用止痛藥或消炎藥)、幽門桿菌,以及最重要的「酸」。

 以前,醫學界認為酸是造成消化性潰瘍的主因,所以不斷地研發胃乳,卻忽略了幽門桿菌的存在。如果將幽門桿菌去除,那麼,消化性潰瘍就有八至九成治癒的機會。現在我們有一種很強的抗生素,只需要一到兩週就可以殺死幽門桿菌。

 

小心胃癌

 但是,因為十二指腸潰瘍通常發生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所以如果直到中年才出現消化性潰瘍症狀,就要特別注意是不是胃癌的朕兆(癌細胞上產生的消化性潰瘍)。此時就要儘早做檢查,切勿得過且過,延誤了治癒期。

 胃癌通常發生在五十歲左右;在胃壁的黏膜腔上長了不受控制的癌細胞,也就是所謂的腺體細胞癌化了。而黏膜腔上有酸和酵素,癌細胞遇酸和酵素而腐爛,所以胃出現潰瘍症狀。

 通常到了五十歲之後,才突然胃痛,就要注意是否罹患胃癌。很多人很容易為了應付胃痛,每天塞一包蘇打餅乾,反而延誤發現病情、治療的時機。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胃一向都沒問題,但突然在中、老年後,才開始出現進食時胃會痛的症狀,一定要注意。因為一向不胃痛,突然胃痛,表示是因胃癌而引起胃潰瘍的機率較高。

 至於胃癌的分期,是以癌細胞的擴散深度來界定,愈淺治癒率愈高。初期胃癌的癌細胞是生長在胃壁的黏膜腔表層,只要局部切除即可;中期胃癌的癌細胞已經侵入胃腔的肌肉層,治癒的難度稍高;若癌細胞已擴散到胃腔以外,治癒率就只剩三○%,而且必須做全胃切除手術。

 以腫瘤的性質來說,十二指腸潰瘍會得惡性腫瘤的機率較少,而胃潰瘍釀成癌症的機率較大,二十個得胃潰瘍的人,約有一個會得胃癌。

注意黑便

 當上消化道(從食道、胃到十二指腸第三節)出血,血液遇酸而變黑,因此會排出黑便。所以,上消化道若有潰瘍現象,或是若常服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藥、止痛藥,引起胃腔潰瘍,就可能產生如瀝青般的黑便,大量出血時,甚至會排血便。不過,吃豬血糕或是一種含有鉍的止瀉藥,也會排黑便。 

 因此,一旦你突然排出黑便,而你並未吃豬血糕或含鉍的止瀉藥,就必須趕緊去找一般內科醫生做初步診斷。但要留意醫生的品質,免得被誤診,繞了一大圈,等到發現胃癌就來不及了。

妥善照顧上消化道,預防腸胃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一般消炎藥、止痛藥的服用,因為有些藥的藥性會傷害腸胃。另外,抽菸對腸胃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視,香菸的尼古丁會引起十二指腸潰瘍的復發。還有,最重要的是生活壓力的紓解,儘可能將壓力調適到自己可以承受的程度。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桿菌  

 

相關議題

如果你「胃不好」,尤其不能吃這些食物,聰明避開它吧,保證100%見效都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