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是一棟為紀念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著名紀念建築,全區250,000平方公尺,落成以來即為台北市最著名地標。

中正紀念堂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於教育部。

 

該牌坊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與古代帝王陵寢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氣勢磅礡。每逢國家慶典,牌樓前都會擺設數十幅大型中華民國國旗。

 

牌樓

現今之「自由廣場」牌樓--中正紀念堂牌樓,面對中山南路及國家圖書館(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高30公尺,是台北市區內最大的牌樓。

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原為「大中至正」,故此牌樓也被稱為「大中至正門」;2007128日之後,被更換為「自由廣場」四字。牌匾更換期間,曾引發反對者與支持者的對峙與衝突。

 

 

 

 2007127日,在民進黨政府的主導之下,「大中至正」四字一一卸除。2007128日,改由新鑄的為王羲之體「自由廣場」四字取代。台灣民主紀念館在2008821日被撤除後,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是否將再改回「大中至正」四字則尚無定見。

 

 

 

 

新光大樓

 

昔日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為歐陽詢體,由秦孝儀指定,出處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由於未落款,官方也從未說明出處,二十多年來民眾皆不知為何人所題,甚至謠傳為蔣中正親筆。直至2007年牌樓存廢爭議時,書法家楊家麟出面表示原字係由棍棒、鐵絲縛以麻繩沾紅土水而寫成。而當時召募書法家時即規定需以歐陽體書寫、不得落款,且需配合八卦時辰當場揮毫。「大忠門」、「大孝門」等亦出其手。

 

 

中正紀念堂園區全區面積達250,000平方公尺,除了高70公尺的主建築外,還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合稱「兩廳院」),以及主建築前的瞻仰大道、中央藝文廣場(亦稱自由廣場)、園區環外迴廊、中式庭園(光華池及雲漢池)等。

 

國家音樂廳

 

兩廳院內的設備與裝飾大膽引用了西式設計理念,大型的水晶吊燈、遠從荷蘭購製的大型管風琴,及特製的中頻率音響,都大大的活絡了兩大劇場內的觀賞氣氛,所以啟用多年來,兩廳院始終博得國內外藝文界人士好評。

 

國家戲劇院

座落在中正紀念堂兩側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事實上是為了紀念蔣中正,而興建的中正紀念堂工程一部份,因此兩廳院在外型的設計上是同於一九八○年四月所完工的主体建築中正紀念堂,一種完全比擬中國清朝宮殿風格的建築模式。

 

基於整體設計概念,象徵國內最高藝術殿堂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在一九八七年的今天,同樣以雕工精細的清式宮殿風貌出現。

 


 

 

中正紀念堂設計時,即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外表以藍、白2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大陸。仿效北京天壇的流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表示蔣中正享年89歲。台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御路」,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

 

正堂上層青銅大門高16公尺,重達75噸,其上則有大型藻井,其中為青天白日十二道光芒的國徽。蔣中正銅像位於正堂後方,高達6.3公尺,重21.25噸。銅像後方牆壁則懸掛有「民主、倫理、科學」字樣,以及「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等等的蔣中正生前語錄。過去曾有三軍儀仗隊常態守護,而每整點的交接,亦為重要景點之一。

 

園區及廣場

園區包含位於中央藝文廣場兩側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即兩廳院),但兩廳院管理單位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一獨立運作的行政法人機關,不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管轄。全由楊卓成的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規劃。

 

新光大樓

 

環繞整個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環外迴廊,每隔4.5公尺就崁一個中國式燈籠窗,共有26種造型,聚集了燈籠窗各種樣貌,別富特色。內部亦有多處庭園造景,人行步道總長約5公里。而庭院內雲漢池及光華池,寓意「漢影雲根」及「光復中華」,池內飼養許多錦鯉,也是園區內著名景點。

相關議題  

福華國際文教會館(98/4/8~4/12) 受訓

台北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