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表使用方法

需使用農曆來查閱,在右邊找出到海邊的日期,對應此表便可知當日漲退潮時間。表上方單位為當日時間,左邊潮別單位為潮差分類。在潮汐表潮別欄所列的大潮、中潮、小潮、長潮等。大潮時,潮水漲得最高,也退得最低,發生在農曆每月的初一、二、三與十六、十七、十八;小潮指的是潮水漲退幅度小的時候,到了長潮這三天,潮水變逐漸地再升高到大潮期。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wb.gov.tw/V7/forecast/fishery/tide_predict.htm

 (參考資料)-潮汐變化的原因,是由於太陽、月亮、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在星體運轉時有不同的相對角度,而有不同的引力變化,牽動海水而造成漲退現象。在海水逐漸上升到最高位置時,稱為「高潮」(滿潮),降到最低位置時,稱為「低潮」(乾潮),由低潮水位逐漸上升到高潮的期間,稱為「漲潮」,而由高潮水位漸退到低潮的期間,稱為「退潮」。潮水完成一次漲退的時間需要12小時24分鐘,所以一天之內海水會發生兩次漲退現象,但是這兩次的漲退週期共須24小時48分鐘,比一天的24小時多了48分鐘,所以次日的漲退潮會比前一天的時間晚48分鐘。舉例來說,如果在今天中午12:00是潮水漲潮到滿潮的時間,則明天中午的滿潮時刻是12:48

 

如以只有月球存在為例來說明「滿潮」現象,因地球一天自轉一周,在地表某地一天中,當月亮在正上空或在地球背面時都是滿潮時(實際情況是滿潮時與月亮在正上空有一延遲時間,稱為「月潮高潮間隙」);而當月亮在升或降時則是海水位較低時。「大潮」、「小潮」則因月球、太陽及地球之相對位置而造成。在農曆朔或望時,月球、太陽及地球在一直線上,月球及太陽在地球同側或兩側,由於月球及太陽的引潮力同時相加結果,發生一個月中兩次最大的滿潮即為「大潮」(實際情形是延遲至朔或望後兩天)。在農曆的上下弦時,則是一個月中最小的滿潮即為「小潮」。

 

海水面上升的現象稱為漲潮(flood)海水面下降稱為退潮或落潮(ebb)。從漲潮轉為退潮時,海水位達到相對最高稱為滿潮或高潮(high water);從退潮轉為漲潮時,海水位達到相對最低稱為乾潮或低潮(low water)

 

乾潮是指從退潮轉為漲潮時,海水位達相對最低時稱之。就實際海水面變化來看,在退潮轉為漲潮或漲潮轉為退潮時,海水面會有一段時間只有小幅的上下震盪,而無明顯升降的情形,稱之為「停潮」(stand of tide),其持續的時間一般而言與潮差有關。潮差小時停潮時間較久;潮差大時停潮時間較短。由台灣沿海潮位觀測資料得知,除東北、西南及南端在乾潮時停潮時間最長可達數小時(次數並不多)外,其餘大都在數十分鐘之內。

 

在半日潮明顯的地區,由滿潮到乾潮或乾潮到滿潮,其時間間隔平均為6小時左右。而在台灣東北、西南及南端沿海這些混合潮地區,當全日潮現象較明顯的時侯,一天之中可視為只有一次漲退潮,該次滿潮到乾潮或乾潮到滿潮的時間將遠超過6小時,此即為俗稱之「長潮」。例如高雄在88917-20日這段期間,海水位由乾潮到滿潮歷時約17-18小時。

 

潮汐可分為一天兩次漲退潮明顯的半日潮,與一天只出現一次漲退潮的全日潮,及介於兩者之間的混合潮。台灣西部及東部沿海的半日潮較顯著,東北部沿海的基隆是全日潮和半日潮影響各占一半的混合潮。而西南沿海高雄則是以全日潮為主的混合潮。在接近全日潮的情況下,亦即當日兩次漲退潮其中的一次非常不明顯,潮差只有數公分,故我們在潮汐預報上將其忽略,視為一次漲退潮的全日潮情況。

 

在半日潮明顯地區,兩次滿潮(或乾潮)相距約1225分,一天中約有兩次滿潮、兩次乾潮,有時較晚的那次乾(滿)潮,會在隔天凌晨發生,致使當天只有二次滿()潮、一次乾(滿)潮。另在全日潮明顯地區,有時一天只有一次滿潮、一次乾潮。由於潮汐預報表表格設計為一天兩次滿潮、兩次乾潮,故我們將此空缺處以*符號表示。

 

任一滿()潮和相鄰乾()潮之潮高(水位)差值稱為潮差,潮差有週期性,會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週期約為14.77日。潮差相對最大時稱為大潮,相對最小時稱為潮。在半日潮地區(每日兩次漲退潮),大潮發生在朔望以後一至三日;小潮則發生在上下弦以後一至三日。在全日潮(每日一次漲退潮)或混合潮地區則又隨季節而變。本局提供之潮汐預報表,包含潮時及潮高,使用者可參考上述原則多加利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