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孩子怎麼說    作者:趙文瑜

人都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因而人際之間的衝突,主要來自彼此對於所謂對的標準不同所至。父母若能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待、思考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行為表現,相信孩子一定能漸漸學會用更理性的方式,來處理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 某天,柏竣的爸爸低聲的告訴媽媽,在孩子的祕密基地裡看到了一些錢,起初媽媽不以為意,因為從小她就訓練兒子,可以自由的支配一些過年留下的紅包錢或零用錢。看著爸爸狐疑的表情,媽媽才忍不住好奇到柏竣的祕密基地一探究竟,沒想到,竟在裡面發現五張百元鈔票和三張千元鈔票,柏竣媽媽按捺著心中的不安,先翻了翻自己皮包裡才剛領出來的現金,發現沒問題後,便給爸爸使了臉色,請爸爸先帶著小女兒到隔壁房間,準備和兒子好好的聊一聊。 看著六歲的兒子一派天真的在一旁玩遊戲,柏竣媽媽刻意的壓低聲音問:「寶貝,你怎麼會突然有這麼多錢,而且還把這些錢放在這裡呢?」柏竣放下手邊的玩具,搜尋媽媽眼中的信任後,才怯怯的說:「我告訴妳,可是妳不能生氣喔!」得到媽媽點頭同意後,柏竣才理所當然的告訴媽媽:「媽媽,妳會把錢收進皮包裡,爸爸的錢也會收好,但是,阿嬤和舅舅都把錢亂丟,所以我才幫他們收起來呀!」了解了事情的始末,隔不到幾分鐘,媽媽就接到了樓上阿嬤的來電……。

這是發生在同仁身上的真實事件,想像一下,若您的孩子也發生這樣的狀況,接下來,您會選擇如何處理呢?

以下提供三種情境,讓爸爸媽媽檢核一下,您是屬於那一種父母呢?

1)立即懲罰型:不管孩子的理由對或錯,因為有損於自己的家教與形象,馬上先把孩子抓到別人面前責罵、狠狠打一頓,之後再想辦法用其他方式教育或安撫孩子。

2)急切說教型:即使知道孩子沒有錯,還是會馬上告誡孩子:「就算是這樣,你也不能自己拿走,因為這就算是偷竊的行為;而且,如果你在別人家裡的桌上也看到錢,是不是也會順手牽羊呢,這是不對的行為……。」

3)引導啟發型:先點頭表示了解後,再趁機問問孩子:「除了幫他們把錢收好外,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例如:可以提醒阿嬤趕快把錢收好;或者,直接把錢拿給阿嬤和舅舅,並且看著他們把錢收好。同時,要讓孩子了解,沒有詢問別人就拿走錢這個行為,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許的事情。 六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認知、思考能力,並可以建立基本的價值觀,柏竣的事情並非來自孩子沒有物權觀念,而是無法認定行為標準所致。

心理學家柯爾柏格(Ko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認為:「人都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因而人際之間的衝突,主要來自彼此對於所謂對的標準不同所至。

因此,若能藉此與孩子進行一場對話,父母便可更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柏竣的觀念中,對於「每個人都應該把錢收好這件事」,他認為是重要且需要謹守的規範,光就這點,我認為父母就該好好的讚揚他一番了。我很慶幸柏竣媽媽、阿嬤和舅舅們都沒有直接對孩子質詢,也沒有將孩子所認為「對」的事情,判斷成是孩子在強詞奪理。相信,若父母都能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待、思考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行為表現,並且在孩子幼年時期多關愛、以同理心對待他們,相信孩子在對與錯的價值判斷、學習與反思中,一定能漸漸學會用更理性的方式,來處理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培養出自尊、自信與榮譽的人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in 的頭像
    Lein

    河畔小築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