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腹部悶痛且食不下嚥小便呈現鮮黃色體重3個月掉了56公斤,才發現罹患膽道癌

 膽道癌又稱膽管癌,也就是腫瘤生長在膽管上,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包括膽囊癌、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 

肝內膽管癌35%,但是預後較差,5年存活率僅2.8%,肝外膽管癌65%5年存活率為17% 

通常我們可把膽管癌分為兩型:肝門型週邊型兩種 

前者即使腫瘤很小也可能造成阻塞性黃疸,後者往往像肝癌一樣在肝臟內形成一個病灶佔住部分肝臟,直到末期才會有黃疸之症狀。唯一有效的治療是把腫瘤全部切除,但這種機會不大。

決定治療方法的因素在腫瘤的擴散程度。若腫瘤無法完全切除,則治療的目標應放在症狀的解除,包括膽汁引流及疼痛控制。 

大部份的膽管惡性腫瘤為腺癌,來自膽道的上皮細胞。其他尚有鱗狀上皮細胞癌,肉瘤等。 

膽囊癌主要病因是膽囊受到結石等因素影響,膽道阻塞,無法讓肝臟製造的膽汁輸入到膽囊中,反覆發炎而出現腫瘤;肝內膽管癌則是肝臟內膽管長腫瘤,發生阻塞,同樣使膽汁無法輸入到膽囊,由於肝內膽管長在肝臟組織內,開刀切除的風險大;肝外膽管癌則是阻塞問題而出現在肝外,通常比較合適手術。 

罹患膽道癌的患者,感覺不舒服時,9成患者都會上腹部悶痛感、沒胃口、體重迅速下降等症狀;若合併有膽結石,腹部則會感到嚴重疼痛。 

造成膽管癌的主要病因,研究多認為是病毒感染或膽道結石,反覆發炎,以致產生癌變。 

部分膽結石與飲食習慣有關,經常吃高油、高熱量食物,或常抽菸、喝酒,本身有三高疾病、代謝症候群,都是膽道癌的高危險群。 

臨床上發現,好發膽結石有「4F」的高危險群,包括女性(Female)、肥胖(Fat)、多產(Fertility)40歲以上(Forty) 

研究顯示,膽管發炎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臨床上女性膽道疾病發生率確實比男性高。 

不過,出現膽管結石,不用過度擔心。根據統計,罹患膽道癌的患者,雖然九成都有膽道結石;但有膽結石的民眾,只有5%會演變成膽囊癌或膽道癌。保持正常作息、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就能預防膽道問題發生。 

電燒除膽道腫瘤只限早期患者 

膽道癌是較少見的惡性腫瘤,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即使順利切除,術後5年存活率僅20%;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電燒技術也運用於膽道腫瘤疾病,若燒除順利,有機會把殺死腫瘤細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高偉育表示,膽管癌若發生難言肝內膽管,通常會出現併發症,必須先解決併發症,再能考慮開刀,不得已只能採取「姑息式」手術,也就是栓塞療法,讓供應腫瘤的血管無法流通,使腫瘤無法生長;但癌細胞會轉移,血管也會增生,姑息式手術無法完全殺死腫瘤。 

若是肝內膽管癌,手術通常考慮把病變部位直接切除,但腫瘤位於右肝,難以完全切除,以免影響肝功能。 

不過,由於電燒技術純熟,若腫瘤直徑小於3公分,總數在23顆以下,透過超音波得知腫瘤位置,即可進行電燒,盡快治療減少癌細胞轉移機會。 

但電燒適用早期膽管癌患者,民眾不要等到身體喊救命才就診,一定要健檢,防範未然才是上策。

 病因:

1.可能與感染慢性中華肝吸蟲者。在東南亞很多,大都因為吃了生的或醃的淡水魚而被感染。
2.
慢性潰瘍性大腸炎者。較易產生良性的硬化性膽管炎及惡性的膽管癌。 
3.
有先天性膽管構造異常者,如總膽管囊腫,也較易產生膽管癌。
4.
肝內結石症,臺灣地區約有5060%的膽管細胞癌伴隨有肝內結石;而約有4-11%的肝內
結石會合併有膽管細胞癌。許多文獻報告肝內結石症合併膽管癌,可能是因為肝內結石造
成膽道長期的干擾破壞,引起膽管炎及膽管細胞異常生長,最後導致癌症發生。許多學者
主張對於局限於左葉之肝內結石症,應儘可能切除左葉,以預防發生膽管癌或漏失診斷同
時存在之膽管癌。 

膽道癌簡介

   膽道癌亦稱為膽管癌(bile duct carcinoma),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肝腫瘤。與另一種原發性惡性肝腫瘤──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相比較,其臨床症狀、診斷及流行病學特徵各方面皆不相同。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內,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膽管癌可以從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包括肝內膽管及肝外膽管。通常我們把膽管癌分為兩型:肝門型及週邊型兩種,前者即使腫瘤很小也可能造成阻塞性黃疸,後者往往像肝癌一樣在肝臟內形成一個病灶佔住部分肝臟,直到末期才會有黃疸之症狀。不論是那一型,預後都很不好。

流行病學

   患者一般較為年長,平均年齡是60-65歲。與膽囊癌相比的話,在發生率方面性別差異很小,通常是男性病人略多一些。

臨床症狀

   膽管癌並無特別症狀。肝門型膽管癌因為容易造成膽道阻塞,所以臨床表現以黃疸為主,其次則為腹痛(約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上腹痛)及體重減輕等症狀。而週邊型膽管癌的臨床症狀,依其是否合併有肝內結石而有不同。無伴隨肝內膽道結石者,所呈現之症狀與一般肝腫瘤相類似,如不特定之腹痛或肝腫大等;而伴隨肝內結石者,會有發燒、畏寒、黃疸及腹痛等。大部分的病人會因急性膽管炎開刀,才被診斷出有膽管癌。

診斷方法

   對於早期膽管癌目前無任何篩檢方法,膽管癌的病人的肝功能檢查會表現出膽汁鬱積阻塞的現象;目前也沒有特定之腫瘤標記可以供診斷參考。血清癌性胚胎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以及CA19-9之昇高,並不具診斷意義。影像學檢查對於診斷膽管癌則是必要的,包括:

  • 腹部超音波:可以看到膽管擴張現象,也可能直接找到腫瘤本身。

  • 經內視鏡逆行性膽管胰管攝影術(ERCP)。將內視鏡放到十二指腸,找出總膽管及胰管的開口,由此開口注入顯影劑,可以把整個膽道系統顯示出來,將膽管阻塞的原因及地點找出來。

  • 經皮穿肝膽管攝影術(PTC):使用細針插入擴張的膽管,打入顯影劑,再用X光照像。可以把膽管系統分枝顯現出來,並找出阻塞的位置;必要時也可以同時留置引流管(PTCD)作膽汁的引流。

  • 電腦斷層攝影:可以評估腫瘤的大小及對鄰近肝臟、淋巴結及其它腹內器官組織的侵犯程度。但若腫瘤僅限於膽管內,則斷層攝影常無法找到。

  • 核磁共振膽管胰管掃描(MRCP) :對於無法進行ERCP之病人(例如曾經做過胃切除手術或是ERCP 失敗之病人),可以考慮此種檢查。

  • 血管攝影:可以顯示出肝動脈和肝門靜脈的解剖位置,對於手術前評估腫瘤是否可以切除有相當幫助。

膽管癌之分類

   由解剖學上來看,膽道的上三分之一是由肝管的合流處延伸到膽囊管的位置,中間三分之一則由膽囊管的位置延伸到十二指腸的上部,而下三分之一則由此處再延伸到十二指腸壺腹的乳頭部(papilla of Vater)。依據報告,膽管的腫瘤有55%在上三分之一部, 15%在中間三分之一而10%在下三分之一部。 其他則有 10%腫瘤是擴散開的。

膽管癌轉移常見部位

   最常見為淋巴轉移及肝臟轉移。

分期

肝門部膽管癌根據侵犯的程度分為5期(TNM分期):

  • 0期: 原位癌

  • Ⅰ期: 腫瘤浸潤限於黏膜、肌層

  • Ⅱ期: 局部侵犯, 可見腫瘤已侵出膽管壁

  • Ⅲ期: 肝十二指腸部淋巴結、鄰近組織局部轉移

  • Ⅳ期: 遠處轉移

治療

   手術切除是唯一有效治療方法。如果伴隨有肝內結石,當然必須另加總膽管切開及引流。若病人有併發黃疸或膽道感染,則必須先放膽管引流管,把併發症控制下來後,再考慮開刀切除腫瘤。如果無法手術切除,則可以採用姑息之手術引流或長時間置放PTCD引流管或是以內視鏡方式在膽管內留置導管引流膽汁作為症狀治療。
   放射線對膽管癌的治療效果不錯,對於無法切除之膽管癌可以考慮放射線治療。而化學藥物治療等則雖然可以使腫瘤縮小,但效果並不好。

總結

   膽管癌的預後與腫瘤本身能不能切除有絕對的關係。一般文獻報告,切除率約略20-30%左右。與肝細胞癌比較,預後更差,大概只有18-20%五年存活率。 

磁振造影主要對於各種腫瘤及軟組織各種疾病之診斷,均能提供絕佳的對比影像。臨床上,磁振造影對實質器官如:腦神經系統、肌肉骨骼系統、脊椎軟骨、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生殖器官 (膀胱、子宮、卵巢、輸精囊、攝護腺)及乳房,有絕佳的診斷價值。正子攝影可以提供全身掃描影像,主要是偵測惡性腫瘤及轉移,適用於頭頸部腫瘤、鼻咽癌、肺癌、乳癌、胰臟癌、大腸癌等。另外正子斷層掃描亦具有輻射線;而磁振造影則無。 

相關議題

http://blog.udn.com/vector/357839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in 的頭像
    Lein

    河畔小築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