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足底筋膜炎
早上起床,腳底接觸到地板若有刺痛感,痛到不敢下床走路,別以為是尿酸引起的痛風,而是足底筋膜炎在作祟。國內骨科權威、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濬哲表示,足底筋膜炎常發生在早上剛起床時,腳踩在地上會突然覺得腳跟下有劇痛,行走困難;走幾分鐘後,疼痛就會逐漸減輕。

根據美國統計發現,每十人就會有一人罹患足底筋膜炎,患者多為四十至六十歲。台灣雖沒有正式統計,不過依據各醫院骨科及復健科門診發現,國內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有增加趨勢,且年齡層也愈來愈年輕化;在醫院門診裡就發現好幾例二十出頭就因足底筋膜炎而步履蹣跚。

吳濬哲強調,人的腳共有二十六塊骨頭(其中趾骨十四塊,蹠骨五塊,蹠骨與踝關節間有七塊形狀大小不一的骨頭),三十五個關節,一百多條韌帶,及無數的神經與血管。趾骨與蹠骨位於腳的前三分之二,後三分之一是七塊大小不一的骨頭(腳跟的跟骨就是其中之一),而足底筋膜就是位於蹠骨與跟骨之間的一片筋膜。

 

足底筋膜炎的好發因素:  

常見的引起足底筋膜炎的原因為使用過度,

1.      體重過重

2.      站立太久

3.      走太多的路

4.      慢跑.

5.      結構上有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過短等。

這些活動都會使足底筋膜受傷,反覆踩地的動作也增加了對於足底筋膜的刺激,進一步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

足底不正常受力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醫師陳盈蒔指出,足底筋膜是位於蹠骨與跟骨之間的一片扇形筋膜組織,是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部位,主要功能在吸收人體正常步行著地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也算是「天然避震器」;如果足底不正常受力,就會使足底筋膜連接跟骨的部位,產生發炎腫脹;

持續疼痛未治療,可能導致鈣化、寸步難行。

足底筋膜炎會侵犯各年齡層,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尤其以四十歲以上中年婦女為多。疼痛症狀有九成以上患者抱怨足跟疼痛、一成表示足部中間或前足部疼痛。像喜歡穿高跟鞋、運動員,或是常需在外奔波的業務員,都是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高危險群。

陳盈蒔表示,足底筋膜炎是因為足底不正常受力,造成筋膜過度疲勞,或使足底脂肪墊變薄;而經常需要久站、步行、載重,例如搬重物、體重過重、扁平足,或是
常穿著不適合的鞋子,如高跟鞋等,這些都是好發族群。而早期若是置之不理,腳底因為疼痛,會改變腳的受力情形,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病變,甚至下背痛、脊椎移位。

她說,足底筋膜炎初期症狀可能只有早晨起床,剛踩下地起步時,足後跟劇烈疼痛,或久坐要站立行走時也有相同症狀。
典型症狀為「腳跟疼痛」,其疼痛強度也因人而異,有時還會併發腫漲灼熱感;其不適感通常會在足底筋膜經過長時間休息,或行走一段時間後獲得舒緩,但若過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牽拉的次數漸增,症狀又會再出現。

引發多種併發症

由於足底筋膜炎並沒有致命危險,所以大多數人置之不理。吳濬哲強調,足底筋膜炎雖不會死人,但若不治療則會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甚至會引起腰、髖、膝、踝等併發症。因此他提醒民眾,千萬別以為足底筋膜炎只是小毛病,它卻可能引發大病痛;有此毛病者最好到醫院診治,並做好護足措施,以免造成日後足底筋膜鈣化,最後將難以復原,而寸步難行。

台北醫學大學附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羅文政則表示,足底筋膜炎的發生跟社會的進步有關。現代人大都踩在柏油路及水泥路上,加上鞋子軟度不夠的話,很容易就罹患足底筋膜炎。他建議喜歡跑步的人,最好不要在大馬路上跑步,以免跑出足底筋膜炎。

羅文政說,過去,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只能靠止痛藥、注射抗生素或是物理治療解決疼痛問題,但效果不太理想。患者需長期服藥或注射類固醇;為解決疼痛問題,不少人便尋求另類療法,搞得身心俱疲,疼痛症狀仍無法改善。若長出骨刺時,即使開刀取出骨刺,也無法改善疼痛症狀。

陳盈蒔強調,
足底筋膜炎無法根治。足底筋膜炎在急性發作時,可靠藥物減緩疼痛,但長期仍需多做足底復健操包括足底筋膜按摩術、足底筋膜牽拉術和小腿肚牽拉術鞋跟不宜過高或過低,以三至五公分為宜,而且不要太硬,足底應有彈性鞋墊;並盡量少踩硬地板,以及避免用力踏地。

除了藥物治療外,現可透過震波或雷射方式改善疼痛症狀。吳濬哲說,新一代骨骼肌肉震波儀可改善疼痛症狀,讓患者不再寸步難行。骨骼肌肉震波儀的原理,跟碎石的原理相同,主要是破壞痛點組織,活化壞死的組織,刺激軟組織的代謝、循環及修復,增加此處的血液循環,減緩疼痛症狀。一般來說,有七至八成的患者,可獲得改善;且在治療兩年後,仍維持效果,不需再接受其他治療。

雷射光療法也可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疼痛。羅文政說,雷射光療法主要原理,是利用雷射光能量的生物刺激特性,將能量傳入體內受傷及發炎組織細胞,提升受傷組織細胞活性,增加區域微小循環、減少局部發炎反應、促進軟組織再生,進一步完成組織修復而解除疼痛。不過,由於該療法一周需進行三次、一次三十分鐘,患者要有耐心,才能達到療效。

六個護足小撇步
除上述療法外,患者想要解決惱人的足底筋膜炎,也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控制腳部發炎,減少疼痛。陳盈蒔及羅文政認為,預防永遠比治療更為重要,因此平時就應注重足部的保養工作,注意選購鞋子的基本重要原則,
避免持續長途步行;運動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足部感到不適時,應盡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以下提供日常生活護足撇步:

★撇步一:減少足部衝擊性活動

如跳躍與跑步,盡量少踩硬地板及用力踏地;長期站立工作者,穿著合適鞋子,並間歇性休息。

★撇步二:控制體重

體重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全身的重量都要經由足部來承受;如果能控制體重的話,相對的足部負擔就會變少。少搬重物也可減少足部的負擔。

★撇步三:熱敷

患者可讓疼痛處泡熱水或局部熱敷,一天數次,每次約十至十五分鐘,可緩解疼痛。

★撇步四:勿做腳底按摩

很多人喜歡找人做腳底按摩,認為愈痛愈好,臨床上有醫師發現,不少人因做腳底按摩,按出足底筋膜炎。醫師表示,民眾在接受腳底按摩時,千萬不要硬著頭皮忍痛,疼痛難耐時,一定要請按摩師放輕力道或停止。

★撇步五:勿走健康步道

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千萬不要以為走健康步道可解決足部疼痛,反而會加重發炎情況。所以有此毛病的人,最好不要赤足踏地、避免行走於凹凸不平路面。

★撇步六:睡覺時使用腳部護木

睡覺時,在腳底放一塊護木,讓腳踝保持九十度,不要向下放,這樣筋膜就不會這麼緊了,起床的第一步就不會疼痛。

★撇步七:選擇運動氣墊鞋

要改變穿鞋習慣,不要穿拖鞋,因為拖鞋沒有包覆性,要穿運動氣墊鞋。但有兩個重點,一是鞋子的後跟是有包背的,可以像塑腰一樣把腳踝底的脂肪組織塑起來;二是鞋底要軟,才不會碰到痛點。

選擇對的鞋子

1.鞋內的鞋墊最好具有支撐足部內足弓的構造。

2.後跟鞋墊柔軟性要高,且具有吸震效果。

3.不要穿過高的高跟鞋,或是超平的平底鞋,最好的高度為1吋左右。

4.鞋子前面要有足夠容納腳趾的空間,以腳趾用力頂到鞋的前端時,後跟部位還可以容納一隻手指為宜。

足底保健操

有足底筋膜炎的人,最好每天做簡單腳底拉筋的運動,幫助舒緩筋膜、小腿肚,讓肌肉增加彈性。

◎足底筋膜按摩術

*足部放鬆,用大拇指上下按壓腳掌後端足底筋膜至感覺微痠即可,每天數次,每次1~2分鐘。此動作可舒緩筋膜緊張,促進足底血液循環。

*足部放鬆,用大拇指上下按壓腳掌前端足底筋膜至感覺微酸即可,每天數次,每次1~2分鐘。

◎足底筋膜牽拉術

*足部放鬆,一手固定腳跟,另一手握住腳趾,用力將腳趾向上扳至筋膜感到拉扯感為止,持續15秒,重複10次,每天施做數次。此動作可舒緩筋膜緊繃,增加筋膜彈性。

*延續上述動作,再將腳板往上扳,直到筋膜及小腿肚有拉扯感為止,持續15秒,重複10次,每天施做數次。

 

治療

PRICE

矯正具

抽吸

超音波

小腿與蹠筋膜拉筋

加強第一MTP 關節

夜晚使用足背曲夾板(dorsiflexionsplint

 

治療  初期

如同大部分的過度使用傷害,初期治療應以PRICE 原則為依據,這個頭字語意指:P=保護,R=休息,I=冰療,C=施壓,E=抬高。保護與休息通常指「相對性休息」,即是讓患者避免激烈運動,同時從事衝擊性較低的活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及舉重等,來維持心血管和肌肉的健康。患者可自行在家以冰按摩足底筋膜。讓患者將裝滿水的保麗龍杯或紙杯放入冰箱冷凍室。水一旦結冰後,患者即可用冰塊,沿著足底筋膜的起始處,按摩約10 15 分鐘。

冰按摩在運動之後或一天活動結束後使用最具成效。對腳底施壓或沿著腳底使用ACE 繃帶,可以讓患者感到舒適,也可以在患者的鞋內,放上軟膠製的鞋跟套。坐著或躺著的時候,讓足部維持抬高的姿勢,有助於減少局部發炎與腫脹。常用藥物包括非膽固醇消炎藥(NSAID)和止痛藥。

 

復健

復健的關鍵部分,包括足底筋膜、腓腸肌/比目魚肌複合體、四頭肌、腿筋、髖屈肌和髖伸肌的伸展與肌力訓練。

每天常做伸展動作,就能逐漸增加彈性。每次的伸展動作應持續30 秒。

可以告訴患者,有必要不斷喚醒肌肉,才能讓其維持伸展狀態,因此,每天最好做伸展動作10 次、每次30 秒,然後再花1 小時的時間,來進行肌力訓練。此外,讓患者能遵守復健計畫亦甚有幫助。

1.將毛巾放在地板上,讓患者屈張腳趾,把毛巾擠壓成球狀再攤開,藉此訓練足部內肌的肌力。

2.亦可指定其他有氧運動或「交叉訓練」,藉此減少停止訓練而造成的影響。一般而言,像是跑步、游泳及騎自行車,都能達成此目標。

相關議題

 

足底筋膜炎 

跑步十大錯誤、腳底筋膜炎 

踝關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in 的頭像
    Lein

    河畔小築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