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其發病率約為夏季的1倍。目前預防腦中風、心梗的發生,其中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長期服用腸溶阿司匹林。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神經內科鄭紹周教授認為,經常食用黑木耳也能有效降低人體血液黏稠度。
國內有調查表明,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人,每天吃3克黑木耳(干)烹制的菜肴,便能將腦中風、心肌梗死的發生危險減少1/3。健康專家洪昭光教授曾講過一個病例:一位被醫院診斷為冠狀動脈堵塞的病人,服用了一段時間的黑木耳后再去檢查,顯示堵塞的動脈段被疏通了。醫生感到很奇怪,問病人是怎麼治療的。病人回答是天天吃黑木耳。
黑木耳被稱為“食品中阿斯匹林”
鄭紹周教授解釋說,黑木耳之所以這麼神奇,是因它具有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與腸溶阿司匹林的功效相當,所以被人們稱為“食品阿司匹林”。
同時,黑木耳具有明顯的抗凝作用,能阻止膽固醇在血管上沉積和凝結,對動脈硬化也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但是,這病例僅是個案,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黑木耳所能起的只是輔助作用。建議有病者還是要以藥物為主,無病者可以把黑木耳當食療的主角,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需要提醒的是,消化功能較弱的老年人在食用黑木耳時,最好燉煮熟了再吃。如果可以把泡好的黑木耳和紅棗一起煲湯,每晚服用一小杯,這種吃法更利於人體的吸收。
小提示:黑木耳是補血良藥
有研究顯示,每100克黑木耳裡含鐵98毫克,比動物性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豬肝高出約5倍,比綠葉蔬菜中最高的菠菜高出30倍。因此,黑木耳被營養學家譽為“素中之葷”和“素中之王”。中醫則認為,黑木耳有益氣補血、潤肺鎮靜、涼血止血的功效。早在漢代,黑木耳就被用作補血的良藥了。
來源:《當代健康報》
藥食兩用的聖品--黑木耳
中華民族是個醫食同源、藥食同根的民族,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大著《備急千金方》「食治篇」中特別強調:『若能用食平凡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夫為醫道者,當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治不癒,然後命藥』。西方醫聖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7B.C)亦告戒世人:『你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藥物』。可見,東、西智者先知,所見略同。而在中醫藥的上品藥中,除了靈芝、人蔘、黃耆、山藥等外,更有一味大家耳熟能詳的黑木耳,非常值得世人多一些了解及善用:
黑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雖然是很普通的食用菌之一,鮮少人知道它蛋白質含量是米、麵、蔬菜等所無以比擬的,其維生素B2的含量是米、麵和大白菜的十倍,比豬、牛、羊肉高3~5倍;每100克新鮮子實體內含有維生素C達200毫克;且鈣的含量是肉類的30~70倍,鐵質比肉類更高達100倍之多,不失是所有女性和一般民眾補充鈣、鐵等營養素的最佳選擇。
就中醫而言,黑木耳味甘、性平、無毒、入胃、大腸經,具涼血止血、活血補血,利五臟、清肺益氣、宣腸健胃,消痔通便等功效。
就西方醫藥的研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或溶解血栓,緩和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其酸性多醣對小白鼠肉瘤(S-180)有42.6%的抑制效果。所以,在臨床和養生實務中,深具養生防病價值。
黑木耳這種膠質菇真的是好東西,新鮮菇類煮起沒有一點甜味或鹹味,真可說是所有菇類中最平淡的食用菇。乾燥時體積縮小至少十倍,泡水膨脹後又與原來一模一樣。說它好,真的一點也不過份,熱量超低的,又因為沒有任何酸甜苦鹹的味道,所以可以搭配任何食物做佐料。而膠質中所含的成份也是降血膽固醇和血脂肪的酸性多醣體及促進排便的人體不易消化食用纖維,這麼好的東西,真是垂手可得,消費者怎能因為新鮮的黑木耳太便宜就不去重視它呢?
有一天,朋友拿了一篇大陸國家心臟血管疾病科研小組召集人洪紹光教授的一篇演講稿,原想沒有特別稀奇,但他指著演講稿中所提膳食「紅黃綠白黑」五類食物時,看到「黑」,頓時我眼睛一亮,有股莫名的悸慟及興奮。洪教授說:「黑是什麼?黑就是「黑木耳」,這個東西特別好,它可以降血液黏稠度。」忍不住,我繼續往下看,然後一口氣再把整篇演講稿全部重新拜讀完畢。為了分享讀者,
列舉以下八項功效供讀者參考:
1. 活血、防止血管硬化,促進血液循環。
2. 治外傷引起的疼痛,血脈不通,神經麻木、手足抽搐。
3. 促進排便,改善痔漏、便血,痔瘡及靜脈曲張。
4. 治寒濕性腰腿疼痛。
5. 子宮出血及閉經等婦科疾病。
6. 改善貧血,骨質疏鬆。
7. 降血脂,對心腦血管疾患有很大助益。
8. 減重減肥。
同時藉由其他的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及心理平衡,維持身心健康。總之,黑木耳是低熱量,高能量的桌上佳餚,常吃更是養生防病的良藥良方。
★注意事項:
由於黑木耳含有高量的腺嘌呤核甘(Adenosine)(154mg/g)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雖然此一作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或溶解血栓,但同時在手術前後及拔牙前後,及女性月經期間不宜多食黑木耳,或者暫時不宜食用黑木耳。
相關議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