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腰痠就是腎臟不好嗎?

其實大多數的腰痛,主要是肌肉骨骼引起的問題,跟腎臟通常比較沒有關係,如果是腎臟問題引發的腰痛,「一定」還會出現其他的症狀,像是血尿、夜尿、少尿、頻尿、泡沫尿、噁心、嘔吐、水腫、眼圈浮腫、疲勞、高血壓等,所以當有腰痛時,記得多加注意觀察是不是還有這些狀況! 

不過要小心的是,會引起尿毒症、導致需要洗腎的各種原發或次發性慢性腎絲球腎炎不會引起疼痛。所以在評估自己是不是有腎臟方面的問題時,絕對不能只憑有沒有腰痛來決定。 

有腰痛情況的腎臟問題

主要像是病菌引起的急性腎盂腎炎、腎臟尿路結石、水腎()、腎腫瘤等才會引起腰痛。像是發炎的話,除了「組織脹痛」外,還會伴隨發燒的症狀;尿路結石的話就會在下背部「悶悶的痛」;水腎則是有較明顯的「刺痛」;腎腫瘤初期多半不會痛,後期才可能有明顯疼痛情形。 

事實上,會造成腰痛的原因非常多,因為人的身體背部構造跟後腹腔器官有皮膚、肌肉、肌腱、脊椎、主動脈、腎臟、胰臟等,不論哪一部份出了問題都可能引起腰痛。

由於腎臟實質內並沒有痛神經的分佈,只有在腎臟被膜及輸尿管上有,因此會引起疼痛的腎臟病並不多,而且若真是與腎臟有關時,還會因不同的疾病而各有其特徵、病史及其他伴隨的症狀。

比方說,大家都知道尿路結石腰部會有劇烈疼痛,但事實上腎臟結石並不會痛,因此有病人罹患腎結石大到像鹿角般充滿了整個腎盂時也不覺得痛。

而臨床上所謂的腎絞痛,其實多是小石頭掉入輸尿管移動時引起輸尿管肌肉收縮而導致非常劇烈之疼痛,若結石在輸尿管上三分之二則痛會放射至前腹部,若在下三分之一則會往下傳到鼠蹊部或陰囊處,病人甚至會有噁心、嘔吐之症狀。

假如石頭阻住了輸尿管引起腎盂水腫,稱為水腎。急性發生時可能會有脹痛感,但變成慢性時也沒有什麼症狀。

另一類引起腎臟疼痛的疾病則是感染症,例如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等。此外,外傷造成腎腫脹刺激被膜上的痛神經,病人也會覺得腰部疼痛。然而診斷上述疾病並不困難,感染會有發燒、畏寒、嘔吐及白血球上升,腎外傷也要有明顯病史。

3大類傷腎藥物

含馬兜鈴酸中藥材

10年前在比利時傳出許多婦女服用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的減肥藥品,產生腎衰竭後,醫界才證實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會導致癌症和腎病變,之後相當迅速的讓法國、英國、加拿大、美國等11個國家,明文禁止進口販賣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材。所幸台灣在2003114日,衛生署也已禁止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5種中藥材及其相關製劑,這幾年來已不再出現典型的馬兜鈴酸腎病變病例。

但腎臟醫界相當注意是否有新的病患,因為這代表仍存有非法管道或另有他種未知的腎毒性藥物,不論對政府或醫藥界,都是一個值得重視與密切觀察的議題。

止痛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

長期服用止痛藥及很多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劑,也會影響腎功能,尤其是對一些腎臟疾病或腎功能已受損的患者。罹患關節炎、痛風、長年腰痠背痛、頭痛的民眾,使用這類藥物非常常見,特別是關節炎的發炎,像是痛風患者。黃尚志進一步說明,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痛風年齡層逐漸下降,像最近天氣冷大家愛吃火鍋,一頓下來又是海鮮、內臟,又加上喝湯、喝酒後,痛風特別容易發作,為治療疼痛開立的非類固醇止痛藥中,常見的副作用除了傷胃之外,還會影響腎功能。

在一些情況下,如已經存有腎功能障礙或脫水狀態,再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或更加影響腎絲球功能,或長期造成腎間質炎等,所以,通常會經由醫師判斷後,有腎臟病的患者會盡量避免。

感冒糖漿

坊間常有廣告打出感冒糖漿一箱箱搬,或止痛劑無節制地使用,服用超量除會造成急性傷肝、傷腎、傷胃腸外,長期服用也會造成慢性腎臟間質性腎炎,甚至長出泌尿道惡性腫瘤,千萬不可不慎。

 

美國曾有研究指出,有百分之五的病人是因為急性腎衰竭而住院,在這其中,又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是因為藥物所引起的。其實藥物對腎臟造成的傷害時有所聞,若是我們能對所使用的藥物有正確的觀念與知識,有些傷害是可以避免的。

百萬腎元腎絲球 過濾廢棄物在腎臟中,主要進行過濾功能的是腎元,每一顆腎臟含有約一百萬個腎元。在腎元裡包含著腎絲球,而每一個腎絲球都有一條入球小動脈,帶著血液中的廢棄物質來到腎絲球,然後在腎絲球中進行過濾作用。過濾後,廢棄物質在此進入尿液排出體外,而乾淨的血液則會經由出球小動脈再回到我們的身體。所以當我們的入球小動脈以及出球小動脈,受到藥物的影響而產生不正常的收縮或擴張時,就會影響腎絲球的過濾功能,進一步造成腎臟的傷害。

非類固醇止痛劑易傷害腎臟

這邊我們所指的止痛藥是所謂的「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包括常見的阿斯匹靈 (aspirin)、待可服 (diclofenac)、布洛芬 (ibuprofen)、那普洛仙 (naproxen)、必樂信 (piroxicam) ,臨床上多應用於改善關節炎、痛風、發燒、頭痛、喉嚨痛等症狀。這類藥物的作用機轉,是抑制體內環氧化酶 (cyclooxygenases) 的活性,減少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 的合成,以減輕炎性反應。不過因為前列腺素在人體中,同時也扮演著控制血管平滑肌擴張的角色,所以當我們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時,由於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就會造成血管收縮,這當然包括了腎絲球的入球小動脈。當入球小動脈收縮時,進入腎絲球的血液量就會減少,也就會降低腎絲球的過濾功能,進一步對腎臟造成傷害。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定期追蹤腎功能不過大家不用過於緊張,並不是每一個人使用了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就一定會發生腎臟的傷害,通常必須長時間(每天連續使用,且時間大於一個月以上)或是大劑量的使用才會出現。另外,當病人伴隨其他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六十五歲、本身有慢性腎臟疾病、糖尿病、鬱血性心臟衰竭、肝硬化、血液灌流低下(體液或血液的大量流失,如嚴重嘔吐或腹瀉、使用利尿劑、失血等)、或是同時使用其他會傷害腎臟的藥物時,也會比較容易引發腎臟的傷害。

 一般來說,預防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造成的腎臟傷害很簡單,

第一就是避免長時間的服用,所以短期服用三至五天是最適當的;

第二就是若有上述危險因子的病人,要避免常規使用(每天連續使用)這類藥物。

最後就是長期使用的病人,要記得每三到六個月定期追蹤腎臟功能一次。雖然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的使用非常廣泛,只要短期且在標準劑量下使用,造成腎臟傷害的機率就不高。

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使用廣泛,在骨科、風濕免疫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小兒科等都常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