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溝頂:是位於七賢路和瀨南街之間的加蓋排水溝渠。北起河西路、橫跨興華街、七賢二路、大有街、富野路、大公路、大仁路、新樂街、五福四路、必忠街、公園路、必信街,南到第三碼頭。包括高雄市攤販協會設置的「興華集中商場」、「七賢集中商場」、「富野集中商場」、「大公集中商場」、「新樂集中商場」、「高市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及「堀江商場第二街、第三街」。
(二)堀江商場:共有三街,第一街位於五福四路229巷,有四十幾間店舖。第二、三街位於五福四路239巷,有127間店舖。各推舉一位商場場長負責管理,溝通商場事宜。
日據時期填築愛河的支流「後壁港」整治成大水溝,1954年市議員陳銀櫃先生申請加蓋獲准,成為攤販集中市場,民間稱為「大溝頂」。
往前推四十年,人們要逛街,莫不說去「高雄」,而這裡所指的高雄就是鹽埕區,來鹽埕有兩個地方一定到,一是『大新百貨公司(或稱五層樓)』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到大新可玩,小小五樓頂是一座小型的遊樂場有轉輪、咖啡杯、小火車等等,以當年的生活形式能到大新玩一趟,就值得跨耀許久囉!二是『大溝頂』,到大溝頂享受美食、買布料、定做衣服與採購女仕的用品等等。
大新百貨與大溝頂間的通道就是新樂街,新樂街的繁華與七賢三路、建國三路、大公路、五福四路關係密切,這裡瀕高雄港,也是外國船員常到之地方。
大公集中商場(位置:大公路與大仁路之間)
早期的大公集商場以百貨為主,兩旁有服裝定做店,更有全高雄市最好旗袍定做店,而今旗袍店只剩一家。目前這一段商家少了許多,行走其中頗不自在。
新樂集中商場(位置:大仁路與新樂街之間)
新樂集中商場以吃為主,當中「燒肉粽」、「八寶刀削冰」最受歡迎,更有人遠到而來是為吃一個肉粽、一碗刀削冰呢~!
富野集中商場(位置:大公路與富野路之間)
富野集中商場又稱為「賊仔市」,顧名思義,貨名來源與眾不同,這裡也是賣舶來品,貨源幾乎都是船員帶回來賺外快的;另外想買二手腳踏車的,也會光臨,或許賊仔場之名由此而來吧
大溝頂和堀江商場的由來
愛河原有頭前港及後壁港兩條入港河道。日治時代,日人於第二期築打狗港時,廢鹽埕,建第二新市街後,為疏通水量,而另在現今的七賢三路和瀨南街之間挖掘江渠,「堀江」便成為貫穿鹽埕南北的大水溝。接著日人在此處南段設「堀江町」及「鳳梨檢查所」。台灣光復後,加蓋而成「大溝頂」,當地人仍習稱南段為「堀江」。
大溝頂蓋好後,匯集來自台南地區的新移民在此賣布料,隨後以賣小吃聞名全省。1976年(民國65年)由於七賢二路的開闢,及長達一年的整修期,使原有攤販多數易地經營,因此沒落多時。現在除少數幾家仍經營小吃、佛衣壽衣店、繡花鞋店等外,如今已盛況不再。
台灣光復初期,仍是純樸的農業社會,加上戒嚴時期,禁止民眾出國觀光和實施貿易管制,一般街市難得買到舶來品,而堀江因鄰近高雄碼頭之地利,從船員們攜帶貨品,與當地人交易開始,到後來堀江商場的老闆們自己出國跑單幫,終使本地成為南台灣的舶來品中心。
「堀江商場」所販賣的物品以世界各國的煙酒、服飾、化妝品、鐘錶、中藥材、古董、食品、日常用品為多。近年來規劃為堀江第一、二、三街,以利管理。而私設的堀江六街、堀新商場也在五福四路北段興起。至於新興區的「新堀江」則專售年輕人的服飾用品。二者訴求的對象有所不同。
這是一張攝於1958年鹽埕堀江商場一帶的老照片,市府人員拆除五福四路至必忠街間鹽埕大溝旁搭設的違建,是現今堀江商場二街、三街的位置,彼時溝上尚未加蓋,遠方還可以看到鹽埕教會顯眼的尖塔。可以注意到畫面兩側溝旁的店家,其中夏威夷服裝店的側邊招牌特別寫上「西褲港衣之王」,亭仔腳的柱子上還可以看到港式西裝字樣,是昔日堀江商場港貨風行的證明。
大溝頂的舊堀江商場
坐落於鹽埕區五福四路大溝頂的舊堀江商場.興起於一九三八年,是當年南部舶來品的集散地.
大溝頂:是位於七賢路和瀨南街之間的加蓋排水溝渠。
北起河西路、橫跨興華街、七賢二路、大有街、富野路、大公路、大仁路、新樂街、五福四路、必忠街、公園路、必信街,南到第三碼頭。
包括高雄市攤販協會設置的「興華集中商場」、「七賢集中商場」、「富野集中商場」、「大公集中商場」、「新樂集中商場」、「高市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及「堀江商場第二街、第三街」。
堀江商場:共有三街,第一街位於五福四路229巷。第二、三街位於五福四路239巷。各推舉一位商場場長負責管理,溝通商場事宜。
大溝頂和堀江商場的由來:
愛河原有頭前港及後壁港兩條入港河道。日治時代,日人於第二期築打狗港時,廢鹽埕,建第二新市街後,為疏通水量,而另在現今的七賢三路和瀨南街之間挖掘江渠,「堀江」便成為貫穿鹽埕南北的大水溝。接著日人在此處南段設「堀江町」及「鳳梨檢查所」。台灣光復後,加蓋而成「大溝頂」,當地人仍習稱南段為「堀江」。
南台灣舶來品集散地源起鹽埕「堀江町」
堀江緣起自日據時代,高雄的愛河原有頭前、後璧兩條河道。日本 人沿著後璧港河道建築鐵路。高雄港築港計劃實施後,後壁港消失,但為疏通水量,便在現今七賢三路和瀨南中街附近挖掘水道,稱為堀江(正是貫穿聯鹽埕南北的小運河)堀江商場約始於民國二十七年(仍為日據時代),那時稱為「堀江町」「町」字在當時為區的意思。台灣光復後,堀江町加蓋後稱為大溝頂。「大溝頂」蓋好後,漸漸地匯集了來自南部地區的移民人口在此地做起小生意,經營一些撞球間、棋盤桌、老人茶、日本料理及雜貨店等生意,初期總共才七家。
當時的台灣,仍是純樸的農業社會,物資缺乏再加上戒嚴時期,政府當局禁止人民出國觀光並實施貿易管制,故一般商行很難取得舶來品。而堀江商場則因臨近高雄港,且高雄港的三號碼頭至十一號碼頭,幾乎涵蓋整個鹽埕區,船員常攜帶外國貨品和在地人換物交易,於是陸陸續續地,東、南亞地區日本、香港、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地的「水貨」便逐漸集散於此,堀江因而成為港都及南台灣最有名的舶來品銷售地,代表港都重要的商業發展及帶動流行的新潮流文化。
相關議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