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皮膚疾病表現的皮膚病灶是不同的:異位性皮膚炎與「過敏反應」有關,許多患者血中免疫球蛋白(IgE)會升高。患者常有搔癢、泛紅、乾燥脫屑、紅疹等症狀,成人的皮膚病灶會出現在手肘內側及膝蓋後側,也就是俗稱的「四彎風」
僅擦乳膏無效,又開口服藥才止癢。
倍達舒乳膏
外用類固醇藥膏主要有4大作用,主要針對皮膚方面的疾病:
- 抗發炎:治療皮膚過敏、濕疹、皮膚炎、眼瞼炎與結膜炎等症狀。
- 免疫抑制: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並影響細胞酵素作用,治療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及扁平苔癬皮膚病。
- 抑制增生:暫時干擾表皮細胞內DNA的合成,治療乾癬(牛皮癬)。(推薦閱讀:皮膚炎、濕疹、乾癬?差別在哪一次弄懂)
- 血管收縮:使真皮上層微血管收縮,減少紅斑。
1. 類固醇藥膏強度有7級
不同國家、機構對於類固醇的強度分級不一,本篇以台灣常見的美國分類系統來介紹。
美國分類系統依據外用類固醇引起血管收縮、抗發炎程度,將不同劑型的類固醇藥膏分為7級,第1級最強效,第7級最弱效,其分級、成分、劑量及常見藥名如下所示。
需特別注意的是,相同濃度的類固醇藥膏由於劑型不同(如軟膏、凝膠等),強度也會不同。
2. 選對類固醇藥膏劑型,擦起來事半功倍
從上表可知類固醇藥膏可能有不同劑型,如軟膏或乳膏等。劑型會影響類固醇的強度,即使成分與濃度相同,不同劑型的藥效強度也會不一樣,因此依症狀與塗抹處選擇合適的劑型非常重要。
類固醇劑型大致可分以下5種:
- 軟膏、油膏(Ointment):黏稠度最高,可增加皮膚吸收率,並具保護軟化效果,缺點是太油膩,適用於治療光滑無毛髮、乾燥或角質化的部位。
- 乳膏(Cream):容易推展,可水洗且不油膩,適合塗抹於皮膚濕潤或流汗部位,但部分藥膏會添加防腐劑,因此較容易導致過敏。
- 凝膠(Gel):質地清爽,適用於臉部毛髮處,但缺乏保護效果和軟化特性。此外,因含較有高濃度的酒精或丙二醇,容易造成皮膚乾燥和刺激感。
- 洗劑、膠液(Lotion、Solution):延展性佳,可用於大面積病灶、毛髮部位及皮膚容易摩擦處。使用上較難控制用量,容易浪費。
- 泡沫液(Foam):新類劑型,藥物釋出能力較傳統劑型佳,而且因不含界面活性劑、丙二醇,較不易引起皮膚過敏反應。
3. 不同部位的類固醇吸收量有差別
皮膚角質厚度及濕潤度會影響藥劑吸收程度,舉例而言,發炎及脫屑的皮膚的吸收力,就比正常皮膚還好,因為受損皮膚的角質較薄。
以下為身體各處的吸收比例:
- 腳掌:0.14%
- 手掌:0.83%
- 前臂:0.1%
- 頭皮:3.5%
- 前額:6.0%
- 下顎:13%
- 生殖器:42%
從上述數據可知,生殖器的吸收率較其他皮膚部位高非常多,因此就不適合選用藥效強度太高的類固醇藥膏。
4. 這3類人使用類固醇藥膏要注意
- 孩童:孩童皮膚薄,吸收率較高,且皮膚屏障發育尚未完全,身體較不易代謝藥劑,因此適合使用第5~7級弱效類固醇藥膏。
- 孕婦:研究證實孕婦於懷孕時期塗抹大量強效或超強效的外用類固醇,雖不會增加先天畸形、早產與胎兒死亡等風險,但胎兒出生體重過輕的風險會增加7倍,因此建議遵循醫師指示使用合適的類固醇藥膏或其他皮膚藥物,避免擅自購買藥物使用。(延伸閱讀:藥物酒精傷胎兒!導致先天缺陷的因素)
- 年長者:長者皮膚較薄,適合使用弱效類固醇,並需避免長期頻繁使用,以防皮膚變得更薄,導致老人性紫班出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