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和紀念館位在臺灣高雄市苓雅區(苓雅寮)
原為高雄陳家陳中和的私人宅第,是昔日打狗地區的第一棟私人洋樓。
該建築物在陳家成員搬出後,由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管理,於1994年整修,在1997年對開放而成為展示與陳中和等高雄陳家成員相關文物的紀念館。該建築在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選為第50名
陳中和紀念館 開放時間:每月第二個星期六10:00-16:30
地點:高雄市苓雅區苓東路14號
陳中和紀念館為折衷主義式建築,當時佔地900坪,含庭院的話則為2700坪。
屋前面海,後方則是苓雅寮街。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目前的紀念館只保留了主樓、廁所與庭園殘蹟
屋前也因中油填海興築油槽等因素而與高雄港有段距離。在其主樓外面有迴廊圍繞,而室內空間分配採取「九宮格」的形式,於中央設置廳堂,廳堂兩側則為各個房間。
主樓樓高二層,陳中和在世時一樓為大堂、臥房、餐廳及會客室,二樓則為佛堂與陳中和夫婦的私人空間,而目前這些空間已大多改為展示間,部分則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所使用。
陳中和故居興建於1917年,歷時三年而完工。而完工的1920年也是打狗改名為高雄並設置高雄州,陳中和被選為州協議員的那一年。然而陳中和本人住於這棟宅邸的時間只有十年左右,於1930年8月8日去世,而後陳家成員日多並陸續遷出洋樓,最後在1974年陳中和四子陳啟峰搬出後成為空屋而閒置著。 而在二十年後,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委託成功大學建築系調查擬定修復計畫,歷時兩年完成修復工作,於1997年對外開放。2003年經國立歷史博物館協助規畫展覽空間後,該建築遂成為陳家文物的展示館。
以其構造來看,主樓由臺基、屋身與屋頂所組成。
而其屋身部分是由以英國式砌法所造的磚牆與表面施以洗石子工法的磚柱所構成,而圍繞在周圍的迴廊則是由鋼筋混擬土與木樑所建成。
至於屋頂的部分,則是採用洋式木桁架的四坡式屋頂
陳中和墓碑--日本昭和五年(1930年)
高雄市苓雅區福安路326號
前兩側階梯狀向外曲折伸出的矮牆內小外大,呈現環抱狀,稱為「寶城」,有「餘蔭子孫」之意。而在矮牆轉折處所設之石柱上有石製瓜果,例如佛手柑、南瓜、石榴等,亦有寓意。而墓前兩邊對聯為名人題字,更增添了此墓園的文史藝術價值
建築特色
位於墓埕的日式石燈籠該墓園由棺壙、墓龜、墓山、墓手、墓埕、后土、半月池、石燈、金紙亭、石象、石獅等等部分所構成,除了墓前的日式石燈外,其他部分皆符合傳統墓塚格局與風格。其設計者為蔣馨,石材的部分為青斗石與花崗石。其墓碑上刻有「欽加同知銜」,可能是陳中和在他27歲前往日本時,透過清廷駐日公使所捐的官銜
陳中和墓位於台灣高雄市苓雅區,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8月27日公告為古蹟。該墓為台灣企業家陳中和的墓地,不過靈柩已經遷葬到大社區的陳家墓園,原地則做為公園。
陳中和是出生於清朝末年的企業家,也曾在臺灣日治時期擔任過第一屆的高雄州協議員。他於昭和五年(1930年)8月8日逝世,享年78歲,於該年12月20日葬於墓園所在的五塊厝,並開始興建墓園,於五年後(1935年)完工。後來陳中和靈柩遷葬後,該地成為公園。
(原三級古蹟)
陳中和家族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與後來的國民政府同樣保持良善的關係。他的兒子陳啟川是前任高雄市市長;孫子陳田錨為前高雄市議會議長;曾孫陳建平則是前任立法委員,三人皆屬中國國民黨。
陳中和陳中和(1853年3月18日-1930年8月8日)是打狗(後稱高雄)苓仔寮出身的台灣資本家,曾經營米糖出口,是日本統治時期的糖業公司「臺灣製糖」的投資者。後來也經營「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以及「打狗整地株式會社」等。陳中和與日本統治者關係良好,曾獲得殖民政府多次表揚。
陳中和是一名地主,在1925年,因為「新興製糖會社」的擴展而要求轄下佃農交還土地,而引起了黃石順領導的佃農團體與簡吉所領導的鳳山農民組合反抗。其家族後代至今仍然握有高雄市區的許多土地
相關議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