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缺乏容易得這些病

醫檢師高裕凱指出,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又稱「陽光維生素」或「抗佝僂病維生素」,與癌症、壓力、不孕、骨質疏鬆、骨質癒合、落枕、筋膜炎、習慣性扭傷拉傷、五十肩、糖尿病、新陳代謝、視力不良、自體免疫、自律神經、感染、過敏、憂鬱、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牙齒脫落、牙周病、睡眠品質、性功能異常、掉髮、禿頭、生長發育、慢性疲勞、肝、膽、胃、腸、腎、腦等全身多項疾病相關。

1.骨骼健康與鈣磷平衡

維生素D能夠促進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維持骨骼強度;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兒童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症,增加骨質疏鬆和骨折風險。

2.免疫功能調節

維生素D參與免疫調節,影響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有助於降低感染性疾病的風險,如呼吸道感染。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可能與自身免疫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1型糖尿病有關。

3.心血管健康

維生素D可能對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等有影響;缺乏維生素D與心臟病風險增加、血管鈣化、慢性發炎等相關。

4.代謝與內分泌系統低

維生素D水平與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有關,可能影響甲狀旁腺素水平,導致次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5.癌症風險

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能具有抗癌作用,與某些癌症的風險降低有關,如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

6.精神與神經系統健康

維生素D缺乏可能與憂鬱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

 

5種人容易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的臨床意義不容忽視,適當檢測可有效預防與治療許多與缺乏相關的慢性病症,建議5大族群定期檢查維生素D濃度,包括:

1.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孕婦、慢性病患者)

2.缺乏日曬者(長期待在室內、居住於高緯度地區)、

3.骨骼疾病患者(如骨質疏鬆、頻繁骨折)、

4.慢性腎病、肝病患者(影響維生素D活化)、

5.肥胖者(脂肪組織會影響維生素D的生物利用度)。 

臨床上主要透過檢測「25-羥基維生素D」,濃度來評估身體狀態,檢測值若低於20 ng/mL為明顯缺乏;20~30 ng/mL屬於不足;理想範圍為30~50 ng/mL;若超過100 ng/mL,可能引起高血鈣等副作用,因此補充也需謹慎、不可過量。 

補充維生素D日常建議

針對維生素D攝取不足者,營養師高郁欣建議,從日常補充和調整生活習慣改善,每周進行3~4次日曬與運動,每次約30分鐘。飲食方面,可攝取經日曬後含維生素D的食材,如:乾香菇、木耳、菇類、全穀類,以及搭配魚類、蛋、牛肉、魚肝油;若飲食攝取不足,也可選擇適當補充含維生素D營養品,如奶粉、牛奶、維生素D液態補充劑

 

「曬太陽補鈣」是錯的?醫生建議:人老了要想補鈣,做好這5點!

   

itamin D(維生素D),因其來源與功能,又稱「陽光維生素」,「骨骼維生素」,「抗佝僂因子」。

它一直被視為一種荷爾蒙前驅物,經由體內的活化過程,以類似荷爾蒙的作用行使它的功能。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與維生素D有關文獻被發表在營養相關國際期刊上。為什麼維生素D越來越被重視呢?

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為促進小腸鈣吸收促進骨骼礦化維持骨骼的健康。除此之外,目前有非常多的研究著重在預防其他非骨骼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第一型糖尿病)癌症等(Holick,2008)。雖然上述仍在研究階段,但其對於骨骼的貢獻卻是不可質疑的。

 /tmp/phpSUcKIo  

睡不好要補維生素D(維他命D)?哪些因素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維生素D配它吃,吸收效果最好!(2024.04.30)| 健康1+1 · 直播

 

 

 

維生素D的來源。其可分為內生性外生性

1.內生性是從體內的膽固醇前驅物,經陽光中波長290-315奈米的紫外線照射,生成維生素D3前驅物,再經由一個受熱的過程,形成維生素D3。而當陽光曝曬過量時,也會使的維生素D3濃度前驅物與維生素D3降解,因此不需擔心太多的陽光曝曬會造成維生素D中毒。

2.外生性的部分為飲食及補充劑。富含維生素D食物來源其實並不多,如肝臟、多油脂的魚類、強化乳製品、蛋黃(Vitamin D-3)、菇類(Vitamin D-2)等。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在小腸被吸收,以微膠粒的型式在膽鹽協助下以被動方式擴散進入腸黏膜細胞,再經乳糜微粒攜帶進入體內,並經由淋巴系統注入靜脈血中。 

什麼樣的人會有維生素D的缺乏的情形發生呢? 

1.老化:老化被認為會減弱自行合成維生素D的功能。但目前文獻並未明確指出幾歲後才會有明顯變化。而根據國內研究生論文指出,以2005~2008年的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所收集的資料分析發現,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在65歲以前,維生素D濃度反而隨著年紀的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影響台灣地區成人維生素D營養狀況因素之探討,2011)。因此我們必須考慮是否有其他影響因子。

 2.沒有足夠的陽光照射:因體內維生素D體濃度量主要來自於自體皮膚合成,因此,經常久坐於辦公室的您、愛美愛防曬甚至連陰天都要撐陽傘的您,可能就是高危險群之一。 


看完以上您或許會詢問,若是高危險族群,要怎麼辦呢?首先,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確保每日有足夠的陽光日曬 

1.不擦防曬油、不撐傘的情況下露出臉部和雙臂日曬約15分鐘 

2.其次,飲食部分,根據最新的第七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每日的維生素D足夠攝取量分別為:無論男女,1歲以下與50歲以上為10微克/日,1~50歲則為5微克/日。除補充劑的補充之外,也可多選擇日曬過後的菇類,如香菇、木耳、蠔菇、金針菇;或部分深海魚類,如鱈魚、鮭魚、鮪魚,挑選時建議選體積較小的,避免毒性累積。肝臟與蛋黃因膽固醇較高,因此不建議為了補充維生素D而多食用。至於新鮮乳製品,甚至是部分穀品,在部分國家,如美國,有強化維生素D。而國內奶粉,在加工過程中大多也會強化維生素D。因此台灣本地的新鮮乳製品(如鮮奶)與部分穀類,維生素D含量可能並不高(台灣衛生署食品資訊網中並無台灣食物維生素D的分析資料)。

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不易溶於水,可溶於油脂中,因此建議攝取時需伴隨一點油脂以幫助吸收(如補充劑可隨餐吃)。但也因不易溶於水,無法像一般水溶性維生素可直接於尿液中代謝掉。故攝取過量容易累積在體內軟組織(肝、腎)而造成毒性。因此,提醒大家每日攝取量勿超過建議攝取量。 

 

維生素D是人體不可缺乏的營養素之一,攝取來源除了透過保健品,適度日曬也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但即使有曬太陽,也可能會因為曬錯方式而導致效果不佳。

曬太陽不僅要曬對時間,也要曬對部位,手臂、腿部、背部是最容易有效吸收UVB的部位,而不同膚色建議的日曬時間也不一樣。 

維生素D被稱為「陽光維生素」,對於維持免疫力、骨骼健康、情緒穩定都至關重要。但雖然台灣陽光充足,但許多人仍然缺乏維生素D。 

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高達70%的國人維生素D3不足。原因在於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防曬觀念普及,加上秋冬日照時間短,導致體內維生素D合成不足,甚至即使有曬太陽,也可能因為曬錯方式,導致補充效果不佳。 

至於該如何正確曬太陽,讓身體有效合成維生素D? 4大重點:

一、曬對時間

最佳時段:上午10點~下午3點(太陽角度較高,UVB較強)。但要注意夏天紫外線過強,避免過度曝曬導致曬傷或光老化。 

二、曬對部位

手臂、腿部、背部 是最容易有效吸收UVB的部位,臉部可適當防曬,以免光老化。

只曬臉或手掌是不夠的,至少要露出30%皮膚面積才能有效合成維生素D。 

三、曬對時間長度

一般膚色:每日10至30分鐘

較深膚色:可能需要更長時間(40分鐘以上)

北部秋冬:日照較少,建議適量補充維生素D保健品。 

四、小提醒

玻璃會阻擋UVB,所以隔著窗戶曬太陽沒用!曬完後3小時內不要馬上洗掉身上的皮脂,讓皮膚有時間轉化維生素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in 的頭像
    Lein

    河畔小築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