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歲的淡水紅樓(建於1899年),是本地經營船頭行的富商李怡和建於清末的宅第。其建材多從中國引進,有別於其他外國人建的磚造洋樓,在建築上運用北投出產的唭哩岸石做為一樓內牆二樓內牆及外觀牆面則運用不同形狀的清水紅磚做變化,是同時期洋樓建築所少見。

1999年三月經由專家考證修復,於西元2000年再現百年前原貌,為近年古蹟再利用的範例。並於2001年榮獲文建會頒贈歷史建築百景賞第六名。

紅樓---在福佑宮後方的山坡上有一幢米黃色的兩層洋樓,磚紅色的外貌。

台北縣 淡水鎮 三民街2巷6號 

磚拱圈迴廊的連續立面
  三面連續的拱圈迴廊直接成為紅樓的立面表現。上下分開二層,等距分佈的磚拱圈與方柱,加上線腳處理,使得整棟建築散發優雅的氣質。之外,從室內空間望外,拱圈成為景觀剪影的畫框,特別是東側迴廊,正好成為眺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的最好畫面。花崗岩臺基將整棟建築襯托起來,散發優雅的氣質。底下有通風孔留設,以防止潮濕。

仿英國領事風格,可俯瞰淡水河景緻的紅樓,由船商李貽和建於1895年。

 

對稱的平面設計
  平面空間雖然已經改變,但是仍可以看到舊有的形制。不同於洋樓置於中央位置的門廳,淡水紅樓的入口式中式大廳,大廳隔屏後側有餐廳,旁側樓梯通到二樓。大廳二側為室,服務空間﹝廚房與廁所﹞集中在後陽台週邊。二樓廳室可以與迴廊連通,是重要的休閒空間。

內石造、外磚牆的構法
   淡水紅樓建築的基本構成簡單分為,內圈為開口較少的磚石構造,外圈則是相對輕盈的拱圈構造,塑造出多層次的空間經驗。在整體的外牆立面構成上近似淡水英國領事館官邸,為全紅磚拱圈,拱圈與方柱,線腳加上綠釉花瓶﹝取保佑平安之意﹞欄杆,兩相對比,更顯生動。最特別的是一樓迴廊內側的房間外牆全為唭哩岸石堆砌而成,砌功樸實大方,是同期洋樓建築所少見,而是陽明山系石造民宅建築的地方特色。

內部飲食基本消費,以180元為最低消費度。

特選美饌

 

老街地圖http://www.redcastle-taiwan.com/images/historicmap.jpg

《交通資訊》
◎步行:出捷運站沿老街走約10~15分鐘,德裕魚丸店旁巷內樓梯往上走。
◎公車:出捷運站可搭公車26631 至重建街口站下車。
◎渡輪:渡船頭往老街直走,德裕魚丸店旁巷內樓梯往上走。

《渡輪資訊》
◎漁人碼頭/票價40
平日/AM08:00~PM08:00 1030分一班

假日/AM08:00~PM10:00 0510分一班
◎八/票價18
平日/AM06:15~PM08:00 1035分一班

假日/AM06:15~PM10:00 0305分一班

 紅樓的經營,呈現出一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古蹟再造。

 

陽台殖民地樣式住宅﹝Bungalow﹞--
   此一類型的建築物在近代的殖民歷史中,出現的許多被殖民的港口城市。陽台做法主要是解決亞熱帶地方夏日強烈陽光與多雷雨的氣候問題,而成為此類型建築物的特色。

 

1858年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廷與英、法、美、俄簽下天津條約,台灣正式開埠通商,早年淡水河河系水道通暢,運輸網絡遍及大台北周邊地區,淡水是台北盆地唯一的出口,不僅是移民、物產出入要津,也是外來文化入台之門戶,因此在中法條款中註明淡水為通商口岸,淡水也一躍成為國際商港。

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外商也到淡水設洋行貨棧,盛況正如沈葆禎所形容「滬尾港門宏敝、舟楫尤多。年年夾板帆檣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其口岸之歧出不同有如此者。」,今日三民街(淡水紅樓)至紅毛城間(埔頂社區),成為外人之居住區,貨棧、洋樓林立,這時代的建築充分反映出西風東漸的色彩,不過隨著淡水港埠的風采漸去,這時代的洋樓也所剩無幾。

 

異國的風貌,圓拱型的造型令人賞心悅目,紅磚色的風格更讓人掉入外國的一處風景區般的神往。


 

紅樓在熱鬧的淡水老街中的一處狹長小巷之內,僅大約兩人併肩寬的巷道。
 

清光緒21年(1895年)起建,歷四年有半,清光緒25年(1899年)竣工。紅樓,原名達觀樓。由紅樓入口清幽巷道至紅樓,共106石階蜿蜓而上,紅樓位處淡水「五虎崗」中第三崗,視野遼闊,一望無際,故名「達觀樓」,放眼所及,可見關渡平原,波光粼粼的淡水河面,晴空下甚至遠及出海口。百年來,見證淡水港滄海桑田的紅樓,幾經烽火,外牆磚面多有毀損。

 

淡水紅樓本身內部以開發成遊客的觀光地,在一樓及二、三樓分別規劃成台灣菜式餐館、展覽區、咖啡廳。一樓開放時間是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三樓則O從早上10點開放到午夜12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