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代鳳山縣城興建6座城門,分別是大東門稱為朝陽門、小東門稱為同儀門,也就是目前的東便門,西門稱為景華門,南門稱為安化門,北門稱為平朔門,北門外門附廓,稱為郡南第一關。
目前東便門是鳳山僅存的古城門。至今猶負起交通孔道的功能,也是全省唯一還活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城門古蹟,人車往來,皆須經東便門門孔,可體會古人如何出入城門及行走古橋的感覺。
城門呈長方形,寬10.8公尺,深7公尺,座高約4.3公尺。
東福橋為四孔三墩,仿清代中國石橋設計,橋墩為長六角形的船首狀造形,具有抵抗水流衝力之作用,是全台唯一可供今人使用的古橋。
目前門上的匾額「東便門」是大理石材質,是台灣光復後才整修上的。
東便門外跨越鳳山溪的東福橋,為四孔三墩仿清代中國石橋設計,目前依然可以使用,是全台灣唯一可供現代人使用的古橋。
鳳山市區內殘存的清朝鳳山縣城遺蹟,為與高雄市左營舊城區別,鳳山市縣城稱為新城。新城殘蹟中,唯一保留城門原貌的東便門及跨鳳山溪的東福橋。(鳳山市三民路44巷28號)
東便門、東福橋、東福祠三者的配套,功能猶在,是現代人研究古蹟的活教材。
「東便門」內門額落款為道光19年,崁於拱門之上,為花崗石材;門洞方向朝東,偏南約四十五度。台座高約四點三公尺,拱圈為紅磚材料,拱基為石材,外牆為老古石。
東便門臨鳳山溪(昔稱東門溪),經東福橋可通對岸,為城內打鐵街與城外過溝仔街通道,也是縣城往屏東(昔稱阿猴城)的門戶。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一座「東福祠」土地公廟,旁立一座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重修東福橋」碑記,記述地方籌建石橋之捐款情形。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座土地公廟,稱為東福祠,裡頭奉祀的不是俗稱的莊頭土地公,而是簡稱「橋公」的「橋頭土地公」。
最特別的是,為體諒「橋公」長期守護東福橋與東便門太過寂寞,地方民眾為「橋公」找到一位「橋嬤」作伴,一起守護著來往的人們。
06:30 老店米苔目、鹹粿(鳳山老店)
07:30 鳳山龍山寺
08:00 訓風炮台
08:40 高雄鳳山溪
09:10 大東公園
09:40 倆伯羊肉
高雄市(仁武、大社、岡山、路竹、阿蓮、田寮、燕巢、橋頭、梓官、彌陀、永安、湖內、鳳山、大寮、林園、茄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