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19 毓(足縫癬)  (蓮)足雞眼 、足癬

113/6/3 红癣(腋下)

113/5/9 香港腳(足癬)

113/5/9 接觸性皮膚炎(手背)

112/3/31 過敏性皮膚炎 (前胸、後背長紅疙瘩 很癢)

111/12/23 脂漏性濕疹(小腿、背部、屁股上面 缺脂性皮膚炎)

111/12/6 膝蓋後側 皮膚炎

111/6/4 冬季濕疹 (小腿前側濕疹)

 

 

10種常見造成皮膚發癢的因素

1. 蚊蟲叮咬:

台灣屬亞熱帶氣候,蚊蟲生長旺盛,舉凡如小黑蚊(台灣鋏蠓)、斑紋、隱翅蟲和跳蚤等。叮咬到人體時可能出現過敏反應而有搔癢的感覺。

2. 過敏:

皮膚過敏的疾病包括蕁麻疹和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俗稱為風疹塊,當接觸到過敏原如花粉、黴菌、動物毛屑時就可能誘發過敏反應,出現全身皮膚癢的症狀。異位性皮膚炎則是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有嚴重搔癢、皮膚變黑變乾等症狀。

3. 濕疹:

濕疹是許多皮膚炎的統稱,只要有發癢、紅腫和水泡都能稱為濕疹,原因非常多,脂漏性皮膚炎、汗皰疹、對磨疹、陽光過敏、汗疹、異位性皮膚炎和接觸性皮膚炎等都可能誘發濕疹,此外手部濕疹就是大家俗稱的富貴手。

4. 黴菌:

台灣天候濕熱,是黴菌生長的溫床,一旦感染黴菌也會有癢的症狀,常見的黴菌疾病包括足癬(香港腳)、體癬、頭癬和股癬,還有一種叫乾癬的疾病,雖然名稱有癬但是是自體免疫機能失調引起,不是黴菌感染也不具傳染性。

5. 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就是人體的免疫功能錯誤將正常細胞視為入侵者而發起攻擊,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會有皮膚癢的症狀,例如乾癬、紅斑性狼瘡、硬皮症或修格蘭氏症候群(乾燥症)。

6. 感染性皮膚病:

細菌和病毒也是造成皮膚癢的元凶,細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或毛囊炎,病毒感染的帶狀疱疹和病毒疣都可能造成搔癢。

7. 內分泌疾病:

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和甲狀腺機能異常都可能出現皮膚發癢的症狀,此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因為血循不佳會使皮膚搔癢。

8. 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很常見,因為血循不良或瓣膜功能不全,血液無法有效回流到心臟而往腿部逆流,形成靜脈曲張。若未妥善治療就可能惡化為鬱血性皮膚炎,造成皮膚搔癢、乾燥和掉屑等症狀。

9. 惡性腫瘤:

許多惡性腫瘤都會合併皮膚搔癢的症狀,例如淋巴癌腫瘤會釋放特殊物質使皮膚發癢,肝癌、胰臟癌和卵巢癌也都會有皮膚癢的問題。

10.  荷爾蒙變化:

女性在懷孕或是更年期時會因為荷爾蒙變動出現皮膚搔癢的症狀。

 

皮膚癢六大原因

  

【免疫專題】讓你癢、腫、痛的發炎反應 - 發炎很可怕,變成自體免疫問題怎麼辦?|健康直播精華|賴宇凡Sara 

 

 

 /tmp/phpa8OLut  

 

慢性發炎會致癌,關注發炎指數,營養素怎麼補?舒壓、助人竟有助抗發炎?(2024.04.04)| 健康1+1 · 直播

 

 /tmp/phpyMOoBX  

/tmp/phpMO8W3q  

 

/tmp/php98Xwas  

 

真菌與細菌、病毒

目前生物學家一般將生物分成五大類: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動物界、植物界。

細菌屬於原核生物,而真菌自成一界,和細菌是不同的。細菌的形態只有一個細微的細胞,而且沒有細胞核,以分裂的方式來繁殖;而真菌就比較複雜了,是由叫做「菌絲」的纖細絲狀細胞構成,像黴菌、酵母菌、蕈類等等都是,它們都以孢子來繁殖

 

1.真菌 :一種低等植物。整體由菌絲組成,具有細胞核,但缺乏葉綠素,不能行光合作用。通常寄生在其他物體上,靠菌絲體吸收外界現成的營養物質維生。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常見的有酵母菌﹑徽菌﹑蕈類等。

2.細菌 :單細胞的微生物,依其外形可分為桿菌、球菌和螺旋菌三類,以分裂法繁殖,多靠寄生或腐生方法生活,遍布於土壤、水、空氣、有機物質或生物體內和體表。有些細菌會引起嚴重的疾病,如霍亂、破傷風等,有些則對人類有益處。

有些細菌可以產生菌絲 所以我們不可以將真菌和細菌分類成可不可以產生菌絲如此一來這兩種物種就有許多相似處 那麼我們如何區別? 

細菌(英文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 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細胞骨架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Archaea),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佈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Thermotoga maritima),科學家是在義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然而,細菌的種類是如此之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營及異營,其中異營的腐生細菌是生態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真菌(Fungus)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

從左上角順時針起:毒蠅傘,擔子菌門;肉杯菌,子囊菌門;黑麵包黴,接合菌門;一種壺菌;一種曲黴屬的分生孢子

蕈類包括菌柄、菌蓋和產生孢子的菌褶等三個部分。菌蓋高於地面,這樣散落的孢子就可以被空氣氣流帶走。菌柄的底部有許多叫作菌絲的細線,蕈類就是通過它們來尋找養料的。

具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時期!

真菌的分類,在學界裡,高階分類首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作為分類依據,將真菌界分為接合菌、子囊菌和擔子菌三個門。接合菌的有性生殖產生接合孢子,例如黑黴菌;子囊菌的有性生殖產生子囊孢子,有些子囊菌的產孢構造簡單,只有單細胞形成子囊,例如酵母菌;有些子囊菌則形成大型子實體,在子實體上產生大量的子囊和子囊孢子,例如羊肚蕈;擔子菌的有性生殖產生擔孢子,黑穗菌的擔子由單細胞的冬孢子產生,但大多數的擔子菌都產生大型子實體,一般稱為蕈,例如香菇、洋菇等食用菇類及毒蕈。

真菌的菌絲有三種:氣生菌絲、營養菌絲、直立菌絲。它主要依靠營養菌絲來吸收營養物質。

 

細菌和真菌的不同:

1. 真菌與細菌皆有細胞壁,但成分不同,真菌的為幾丁質,細菌的為肽聚醣。

2. 細菌細胞為原核細胞,而真菌為真核細胞。

3. 某些細菌的細胞壁外有莢膜,莢膜為細菌特有的構造。

4. 某些細菌細胞內有質體,此成分為 DNA,真菌無質體之構造。

細菌和真菌的不同:

1. 細胞核:細菌的細胞核沒有細胞膜,遺傳物質(DNA)飄在細胞質中。真菌的核有細胞膜,DNA在核膜中。=>所以細菌被分為原核生物,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細胞膜才是真核)

2. 細胞質:細菌的細胞質中不含有膜的胞器。真菌有。

3. 細胞壁:細菌的細胞壁是肽聚糖。真菌的是幾丁質,少數有纖維素。

4. 養份攝食:細菌有許多種,有能行光合作用的,利用鐵或硫等元素進行氧化還原以獲得養份,也有分泌物質將外界大分子變小分子再吸收的(腐生細菌)。真菌全部都是寄生或是腐生的。

5. 附加物:細菌有些附有線毛或鞭毛。真菌是有菌絲(酵母菌也是真菌卻是例外)

6. 型態:細菌有分球菌、桿菌、螺旋菌,例如:肺炎雙球菌,破傷風桿菌,梅毒螺旋菌。真菌有的是由菌絲組成的,有些會長出子實體(像雨傘的東西,叫蕈類),例如:黑黴菌(麵包黴),一般的香菇。

 

微型生物可分為真菌、細菌與病毒三大族群,細菌、真菌都是可以單獨生存的,但病毒則不能,必須靠著宿主細胞才能展開其生命歷程。

真菌是其中較為進化的一群,大多數屬於多細胞生物,有的甚至可為肉眼所見,像是我們日常食品中常碰到的各種食用菇類,酵母菌也是真菌的一種,廣為我們的食品工業所使用,至於寄生在我們足部和皮膚的真菌,則靠皮膚的細屑維生,會引起各種不適的感覺。

細菌是單細胞生物,屬於低等的生命型態,但形狀各異,有的外觀非常漂亮,常見的像是我們身體裡都有的大腸桿菌,日常生活中偶而會碰到的乳酸菌、痢疾桿菌、傷寒弧菌、夏天容易引起

食物中毒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引起破傷風的綠膿桿菌等。雖然病毒和細菌都是微小的病菌,但是它們有很大的差異。細菌就像微小的動物,可以四處移動,而且可以進行複製。

病毒和動物完全不同,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病毒根本不算活著的生物;病毒無法自行複製或任意移動,必須藉助打噴嚏時或者掺雜在體液裡才能傳播到其他地方。哪一種比較危險?

病毒和細菌都可以致命,不過真的要分出高下,病毒還是登上冠軍寶座。因為病毒實在太小了,它們甚至可以闖入細菌,讓細菌生病。

有人打過這樣的比方,如果說細菌的大小像是一部房車或箱型車,病毒大小則相當於一隻手機。病毒的宿主可能是各種動物,但是因為宿主細胞上的受體結構與病毒顆粒之間的適配程度不同,所以病毒其實有著宿主的特異性,能夠跨越不同物種的病毒,都可能發生過突變。

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症狀不同

病毒性感染與細菌性感染主要不同在於病原體的差異,感染後許多症狀的差異,可以做為診斷上以及家長分辨時的參考。以病毒性腸胃炎中的輪狀病毒,和細菌性腸胃炎中的沙門氏菌相較,前者容易合併上呼吸道感染,嘔吐為主要初期症狀,之後出現水瀉,約每天4~6次,此時嘔吐會趨緩,大便有酸味,發燒度數不高,約在38.5℃,很少超過39℃;受到沙門氏菌感染時,發燒症狀較明顯,多超過39℃,患者大便出現黏液,帶有腥臭味,甚至有血便情形。

 

分清真菌病害、細菌病害和病毒病這三種病害,對於藥劑防治選擇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不同藥劑防治不同病害,能殺真菌的藥劑未必能防病毒,能治病毒的又管不了細菌。

由於能夠使植物生病的真菌是一些絲狀體,細菌是單細胞,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分子生物,他們的新陳代謝方式以及脾氣秉性也有很大區別,對症的藥劑也就不同了。怎樣區分真菌、細菌和病毒病害呢? 首先是看症狀類型。通常我們把生病植物變化分成5大類型,就是腐爛、壞死、變色、萎蔫、畸形。由於真菌的種類很多,不同真菌能夠造以上5類病狀,其中最常見的是壞死和腐爛,如玉米葉斑病、小麥銹病、大白菜黑斑病等各種形狀的葉斑病,壞死發生在根部或莖杆上就形成枯萎病、根腐病;細菌通常破壞細胞壁,讓細胞內的物質外滲或阻塞水和營養物質在植物體內運輸,所以主要造成腐爛、萎蔫症狀;而病毒侵入植物一般不會立刻殺死植物,主要是改變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引起植株顏色或形狀的改變,我們叫它變色和畸形。真菌和細菌都可以造成腐爛病,怎樣區分它們呢?細菌造成的腐爛往往出水很多,爛成一灘泥,而真菌造成的腐爛有的較乾有的濕潤,上面常常長出各種顏色的黴層或小黑點、小黑粒。另一個區別是細菌造成的腐爛發出臭味,真菌病害沒有臭味,有衣物發黴甚或發酵的香味。同樣是葉斑病,如何區分呢? 由於細菌破壞植物的細胞壁、細胞膜,使細胞內物質滲到細胞間,這樣就變得透明,所以細菌病害的病斑很像水浸或油浸狀,邊緣有點透明。濕潤條件下,能夠在發病部位看到亮黃色小珠子,是細菌的菌膿。真菌病害會長一些黴層或小黑粒,病毒病斑的表面什麼東西都不長。由於傳播方式的差異,他們在田間的分佈也會不同。真菌與細菌和水關係密切,真菌與細菌病害的分佈常與流水、淹水、雨滴飛濺有關;病毒病害常和傳毒昆蟲的活動有關。觀察病害田間分佈情況,也可以間接推測病害種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低膽固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in 的頭像
    Lein

    河畔小築

    L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